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孫中山復興中華文化思想對兩岸的啟示

http://www.CRNTT.com   2010-04-18 00:20:18  


 
  其次,孫中山以激揚愛國主義精神作為復興中華文化的主旋律。孫中山晚年大聲疾呼,在經歷了多次同反動軍閥的較量之後,孫中山終於認清了帝國主義是軍閥總後台的政治現實。他說,“中國現在禍亂的根本,就是在軍閥和那援助軍閥的帝國主義”,“要軍閥絕種,便要打破串通軍閥來作惡的帝國主義;要打破帝國主義,必須廢除中外一切不平等條約”。因此,孫中山高舉起民族的愛國主義偉大旗幟,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希望振奮民族精神,喚起人民大眾的自尊、自重和自強。他指出,中國在歷史上曾經“是很強盛、很文明的國家”,“所處地位比現在的列強,如英、美、法、日等要高得多”。目前,國家地位之所以“一落千丈”,最大的原因就是由於“失去了民族精神”,所以“今天要恢復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復民族的精神”。他運用傳統文化中關於“王道”與“霸道”的思辯,把歐美列強近百年來對亞洲的壓迫行徑以所謂“霸道”文化來加以論述,強烈批判列強武力橫行,“用洋槍大炮來壓迫人”。他指出,像中國這樣正在世界上爭取自由和統一的國家,尤其需要國人充分發揚傳統愛國精神,犧牲小我成就大我,成才報國,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孫中山還大力闡揚“智、仁、勇”精神,熱情讚頌愛國主義的浩然正氣,鼓勵人們為國家的存亡、民族的安危團結奮鬥,打倒軍閥,趕走帝國主義,實現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振興。

  第三,孫中山以“建立大同世界”的民族文化理想為宏圖,提出了振興中華、和平匡世思想。孫中山認為一個獨立、統一、強盛的中國,是實現與維護亞洲及世界和平的中堅力量。這不但是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客觀條件所決定,更重要的是,中華文化素以愛好和平為民族特性,中國人幾千年來都酷愛和平,在處理民族與國家關係問題時,向來主張以理服人、睦鄰友好,反對不講公理的強權政治。中國幾千年實行的是“平天下的主義,……用和平手段去感化人”,周邊各國都“懷中國的德”,這種“講和不講打的好道德,就是世界主義的真精神”。他進而指出:從世界文化潮流發展的趨勢看,“西方之功利強權的文化,要服從東方之仁義道德的文化”,“這便是霸道要服從王道,這便是世界的文化日趨光明”的必然結果。為促成這一發展趨勢的儘快實現,孫中山主張,中國首先應聯合各被壓迫民族共同反對列強的侵淩,徹底擺脫列強的束縛,求得各民族的完全獨立。他揭露西方列強鼓吹的“世界主義”與“大同世界”是大相庭徑的,完全悖於民族的平等,聽信列強“世界主義”的濫言,必將造成中國亡國滅種的嚴重後果。因此,真正的世界主義是從民族主義發生而來的,講世界主義必須以承認各民族自由平等為基礎,而“我們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們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復起來之後,也才配得來講世界主義”,“所謂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孫中山進而指出,中國統一、發展起來後,在維護人道正義和爭取世界和平方面,負有重大義務和責任,要濟弱扶傾,“用四萬萬人的力量為世界的人打不平”。“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礎,去統一世界,成一個大同之治,這便是我們四萬萬人的大責任……擔負這個責任,便是我們民族的真精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