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為什麼總是由他們說了算

http://www.CRNTT.com   2010-04-30 10:17:16  


 
  很多地區因為對IMF救助效率的不滿,而形成了自己本地區危機救助的“資金池”,比如,亞洲貨幣基金等。所以,這次德國為了尋求IMF的支援以說服國內反對力量的做法,自然給市場又蒙上了一層陰影。

  相反,美國金融風暴最厲害的關頭,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卻能力挽狂瀾,解決危機中金融機構最需要的流動性,以防止因為流動性的萎縮而造成市場進一步的動蕩,由此造成更加嚴重的惡性循環問題。所以,當市場一旦發現希臘問題嚴重化後,就立刻開始對缺乏效率的現有的救助計劃產生懷疑,從而造成歐元“自衛性”的離場結局。

  其次,歐盟政府無法放棄盯住通脹目標單一貨幣機制這種“固執”,又增添了市場對歐盟政府是否能夠及時投放歐元以幫助希臘等國共渡難關的堅定程度產生了懷疑;這樣問題拖延得越久,希臘問題就會變得越嚴重。

  另一方面,市場又感到德國和歐盟政府不可能甩掉“包袱”,讓自己輕裝上陣,直到問題嚴重到不得不解決的時候,歐盟才會背水一戰,那時流動性放鬆的程度足以讓市場感到歐元不可逆轉的“大貶”趨勢,所以,希臘問題一有風吹草動,市場就會自衛地向美元逃避,尋求資產價值穩定的避風港。於是,有人甚至認為,美國利用自己金融機構在全球的話語權優勢,來達到削弱自己競爭對手的目的,以此保證美國高債務結構不至於因為被害怕美元大幅貶值的資本流出現象所拖垮——如果真是這種“陰謀論”(看上去像“陽謀”,因為某種程度這是美國金融業國際競爭力的一種表現)存在,那麼,當美國沒有完全擺脫金融危機的困擾,回到修復“雙赤字”(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所需要的經濟增長的軌道上的時候,歐元的動蕩就會因為像希臘這樣累贅的國家問題的不斷出現和市場形成的“美元保衛戰”而變得撲朔迷離,時隱時現。

  第三,信用評級的權威性雖然一直受到歐盟等國的質疑,但是,當今天歐盟體系自身的缺陷政治的聯合目標讓經濟同步發展的模式承擔了巨大的代價無法加以解決的前提下,當歐美監管部門無法清算在美國“次貸危機”中這些信用評級機構上演的一出出包裝衍生品的道德風險鬧劇的情況下,當歐洲信用評級機構沒有品牌和業務上的比較優勢的時候,市場寧可保守地去相信美國這些信用評級公司的判斷,也不會聽從歐洲和希臘等國當事人“叫屈”的呐喊。甚至美國政府都會意識到這是美國維護自己國家利益,提升自己國際競爭力所不能放棄的“法寶”,所以,美國政府是沒有動力去“迎合”歐洲或其他國家從心底深處所噴發出來的對這些信用評級機構火上加油做法的強烈不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