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奧巴馬向新科技工具“開炮”的深意

http://www.CRNTT.com   2010-05-17 11:30:51  


 
  自從2003年以來,禁止在課堂上使用科技產品的呼聲就不絕於耳,一些大學,尤其是法學院,認為技術產品帶來的只是干擾。今年早期,俄克拉荷馬大學物理系教授穆倫為了戲劇化地證明他對技術產品的禁止,甚至帶了一個筆記本電腦進入課堂,然後放進桶里,倒進液氮,將筆記本電腦銷毀。這段錄像被學生偷錄下來,在網絡上廣為傳播。此後《華爾街日報》、《高等教育紀事報》、公共廣播電台等媒體紛紛報道大學里技術應用的誤入歧途。這種“技術干擾論”現在在輿論上占上風。奧巴馬的說法,在學校會有一定市場。

  確實,青年學生如果不善於利用技術,而是被技術控制,成魔成狂,那還不如不用;應該集中精力學習,打好基本功,另外多接觸大自然和同齡人,加強體育鍛煉,過度沉溺網絡沒有必要。網上的信息五花八門,你不知道也少不了什麼。這個說法對於其他媒介也是一樣。比如我自己,已經好久沒有看電視,除了跟人吃飯的時候少點談資外,我不覺得自己少了什麼。

  但技術又能解放生產力,如果僅僅用來娛樂消遣,那是沒有充分發揮其潛力。我自己曾經在美國高教信息會議等諸多場合,呼籲教師將技術從一種干擾的工具化作一種改進學習方法的工具。上個星期,學校的年終教師培訓會上,學校領導還請我去作開場發言,討論如何合理使用技術。我舉了大禹治水的例子。大禹治水,是把洪水引到需要水的地方,而不是將其堵住。

  會上我們部門還給兩位老師發了技術創新獎,獲獎的老師通過對技術的創新式應用,解決了某個學習的問題。比如一位音樂老師,他要組織一場清唱劇演出,但由於時間衝突,無法在規定時間將學生全部集中過來練唱,這老師想了個辦法,將不同聲部的音樂分離出來,傳到iTunes上,讓學生分別下載到各自iPod或者iPhone上,不斷練習,練習好之後再錄像或錄音傳給他。學生學習進度不同,掌握樂曲的時間也千差萬別,但技術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效地實現了一種因材施教式的教學。

  換言之,技術不是你用還是不用,關鍵還是看你怎麼用。不會用,那它就是一種負擔,一種干擾,一種雜音。運用得當,便可成為奧巴馬所說的“授能的工具”、“實現解放的手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