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永年:中國模式的改進

http://www.CRNTT.com   2010-05-18 11:19:38  


 
開放創造新的利益去推進改革

  現在的情況是,越想改革,來自體制的障礙就越大。就是想改革一個制度,但是所做的結果卻在更大程度上破壞了這個制度,而不是制度創新。問題的根源在哪裡?鄧小平提倡“摸著石頭過河”,但現在就沒有這樣的人物敢去摸石頭。現在每推出一個政策,利益集團就把這個政策當作謀取私利的一個工具,每改一次利益集團就剝削老百姓一次。就像房改,房價是越改越高。本意是好的,但是每改一次就為利益集團提供一個機會賺大錢。其它方面的改革如醫療和教育也是這樣。無論怎樣的改革議程,一旦被利益集團所挾持,那麼就會背道而馳。

  鄧小平的確是個偉人。當時就有很多的既得利益阻礙改革,所以他一開始不去觸動既得利益,而是去開創新的利益,利用新的利益克服舊的利益。城市改革艱難,就先改革農村。國企改革很困難,就先不去改國企,而是去找國企之外找,成長出一個非國有部門來。這就是開放的經濟過程。結果產生了巨大的新的利益,用新的利益去克服舊的利益。這就是鄧小平成功的地方。現在開放程度不夠了,那些在改革開放中扮演很大角色的新的利益,已經變成既得利益了,這些既得利益不想進一步開放了。

  在沒有政治強人的情況下,如何實現中國模式的改進呢?唯一的出路是政治的開放性。在保持政治開放性方面,可以向其他國家學習。西方國家,大多通過多黨制來實現這個目標的。但多黨制並不是唯一的方法,還有其他促使政治保持開放的方法。比如新加坡,儘管一直是一黨獨大,但一直保證著這個制度的開放性。只有開放才能對政治過程保持壓力,一旦封閉起來,就自我腐敗。中國的執政黨已經從自身的歷史和蘇聯、東歐的變革歷史中學到了非常多的教訓。執政黨自身如何保持永恒的開放?這永遠會是最嚴峻的挑戰。但很顯然,如果要避免自我腐敗,避免來自社會的激進變革,執政黨就必須直面這個挑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