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梅新育:房地產利益集團的組成和能量

http://www.CRNTT.com   2010-05-22 12:15:11  


 
  以此為起點,房地產利益集團一發而不可收,在以下許多方面陸續展現了他們的能量:

  ——獲取大面積廉價和珍稀土地供給。當年的大面積低價協議轉讓土地和2004年“8.31大限”之前趕搭低價協議轉讓末班車的風潮已經展現了這個利益集團獲取廉價土地的能力,在那之後,這種“能力”往往更多地體現在獲取珍稀土地方面,即使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即使對生態至關重要的資源,也不能逃脫被攫取的命運,如洱海填湖風波,如華僑城集團在武漢東湖占填湖面開發房地產風波,莫不如此,一處又一處風景名勝在這個過程中從公共財富成為豪宅住戶後花園。與此同時,他們獲取廉價土地的手段有了進一步演化,更多地體現為天價爭奪“地王”,得手後修改規劃提高容積率,城市規劃和市場遊戲規則則淪為犧牲品。最引發社會公憤的是,暴力、血腥和賄賂常常令對土地的角逐分外黑暗,以至於“夜有多黑,房地產就有多黑”之語在社會上不脛而走。

  ——為房地產業獲取廉價融資創造更有利環境。

  ——維護房地產不合理高價與暴利。為此,統計歪曲、堅持不公布商品房成本等手段一一祭出,不加入這一遊戲的業者則被當作異類而遭受沉重壓力。2005年7月,在要求公開房地產成本的社會輿論潮流下,海南中海銀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向媒體公布了海口房地產成本構成,按照他披露的房地產單位成本上限和當時當地房地產均價計算,也足以讓開發商的利潤率達到65%。當地房地產業界人士一方面普遍承認他公布的單位成本數據經得起推敲,另一方面又有不少同行對他表示反感和抵制。更有甚者,在經歷了持久牛市之後,隨著房地產市場波動的出現和日益明顯,這個集團在房市低谷時期的托市手段也日益“創新”,政府補貼之類已是老生常談不新鮮,迄今爆出的最富有想象力的手段莫過於以“違反價格法規”、“維護價格秩序”為由加以威脅已經或有意降低房價促銷的開發商。2008年房市低谷時期,時任南京江寧區房產局局長周久耕公然宣稱“要查處低於成本價賣房的開發商”,就是典型案例。

  ——削弱、扭曲政府關於小戶型、經濟類房產供應要求,滿足暴利需求。

  ——排擠新進入競爭者。典型案例是前不久國企退出房地產業務事件。

  ……

四、房地產利益集團何去何從

  經過近年來圍繞房地產市場的幾輪博弈,海內外投資者普遍相信,中國房地產利益集團有能力維持偏向於他們的政策,保持房地產市場泡沫不散,房地產調控也一次又一次淪為“空調”。這一輪房地產調控結局如何,除了經濟因素之外,關鍵取決於政府駕馭房地產利益集團的能力。由於政府的新一輪房地產市場調控措施已經押上了自己的很多信譽,希望最終結果能夠向社會各界證明我們的政府仍然有著強大的執行能力。而對於房地產利益集團中人而言,他們也需要意識到,一個喪失自我約束能力的利益集團最終必然遭遇重創。是適度節制自己以求長久,還是把整個中國經濟推向泡沫破滅深淵,把自己推向社會敵對焦點以至於逼迫決策者痛下決心壯士斷腕,這個集團面臨選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