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舒蕪其人與“胡風事件”

http://www.CRNTT.com   2010-05-28 12:16:26  


舒蕪
  中評社北京5月28日訊/2009年8月18日,著名作家、評論家舒蕪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七歲。提起舒蕪,自然避不開“胡風事件”。在公衆視野中,舒蕪好像也永遠走不出“胡風事件”。如今,隨著這一事件最重要的當事人舒蕪的去世,這位備受爭議的文化老人再度受到關注。 
   
  他作為“槍手”被中宣部急召入京 
   
  舒蕪1922年出生於安徽桐城縣一個書香門第,自小便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原名方管,開始發表文章時取筆名“舒吳”,系桐城方言“虛無”的發音,後來他覺得“舒吳”不大像人名,便改為舒蕪。1942年春,二十歲的舒蕪走出家鄉,到重慶中央政治學校擔任助教。那時他深受墨學和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走的是純文學研究的路。先是在《中央大學文史哲季刊》上發表了一篇墨家學說研究論文《釋無久》(“無久”即沒有時間或曰時間長度為零),接著又寫了《論因果》、《論存在》、《文法哲學引論》等哲學論文,顯示了深厚的學術功底。這時,舒蕪通過青年小說家路翎認識了比他年長二十歲的胡風。
 
  舒蕪認識胡風後,將自己撰寫的《論因果》等幾篇文章送給他看,胡風雖然認為舒蕪的文章“幼稚、混亂、晦澀”,但還是熱心地提攜這位年輕的學人,將他的文章推薦給《文風》、《中原志雜》和《中蘇文化》等刊物分別發表了。胡風還把《釋無久》介紹給也是墨學研究者的陳家康(新中國成立後為外交部副部長)看,並寫信給舒蕪,就他的研究方向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主張舒蕪最好不要搞純學術,“而是結合現實的文化問題,這是最迫切的”。後來舒蕪開始關注社會問題和意識形態,並經胡風引薦結識了陳家康、喬冠華等黨員作家。可以說,胡風是舒蕪的恩師及其學術轉型的引路人。 

  1942年上半年,舒蕪寫成《論主觀》一文。胡風雖然並不完全同意這篇文章的觀點,但還是發表在他1945年1月創刊的《希望》雜志上。由於《論主觀》過分強調主觀因素,崇尚個人主義和“個性解放”,被黃藥眠、邵荃麟、喬冠華等進行了公開批評。舒蕪1945年7月2日給胡風寫信說:“觀看朋友們的反映,我,似乎已是逐漸走向市儈主義了。” 

  1947年舒蕪離開重慶去了廣西,在南寧師範學院教書。1949年,隨著廣西的解放和南寧師院遷往桂林,他擔任了南寧中學校長,同時兼任廣西省人大代表、廣西文聯研究部長、南寧市文聯副主席、市中蘇友好協會副會長等多項職務。但舒蕪“不安心長期留在南寧這樣一個邊遠的城市”,於是寫信給在上海的胡風,托他為自己想辦法。廣西方面對舒蕪還是重視的,讓他兼任了南寧市中小學校教師寒假講習班的副主任,實際參加當地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的領導工作。許多省市領導都來講習班作報告,舒蕪一邊抓別人的學習,一邊認真聽講。他給胡風寫信說“在老幹部身上看到了毛澤東思想的化身”,胡風在來信中也囑咐舒蕪,叫他要“用老幹部的理論來解決現實問題”。
 
  1950年10月,舒蕪去北京參加中蘇友好協會總會召開的會議,與胡風和路翎(時為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編劇,後因胡風案被捕入獄二十年)見了面。當時已開始了對電影《清宮秘史》的批判,文藝界和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運動”正在發動,“人人過關”勢在必行。 

  此後,舒蕪開始檢討自己並批評別人。他說:“人的思想有時離不開大環境的影響,當時國家是這樣,就要這麼跟著國家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