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陳志武:我會租房住

http://www.CRNTT.com   2010-05-31 09:15:44  


 
  7 能介紹一個,你最引以為傲的對子女的培養方法麼?

  陳志武:教子女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但也要與時俱進。這些年關於讀經的話題炒得很熱,許多人認為那才是最好的育才方式和內容。我不這麼看,原因很多,其一是《四書五經》的東西沒有幾個子女能讀懂,很難理解。我一直以為,如果女兒今後只是因為我是她們的父親才跟我聯系,而不是因為她們喜歡、尊重我這個人,不是因為跟我談話投機,那會是一種失敗。因為我將來的養老不需要靠她們,即使發生病殘也不需要她們的經濟回報,所以,我沒有指望任何經濟上的“孝敬”回報。在這種情況之下,就大可不必對女兒來不來就行使做父親的權威,對她們訓話,而是想法如何跟她們溝通、接近。所以,我一直試圖找女兒感興趣的話題,找到她們的興趣點,然後,針對她們的興趣點去對話溝通。過去這些年,我的小女兒陳笛恰恰又對兩個話題最感興趣:一是如何賺錢成為億萬富翁,另一個就是世界歷史。就這樣,我們就有許多共同語言了。

  實際上,不管是什麼話題,商也好,文學、哲學、歷史也好,只要是子女感興趣的,都能展開傳輸如何做人,教育道德和倫理,而不是只能通過《四書五經》傳授做人的道理。

  8 您現在最羨慕哪種人?您年輕時最羨慕哪種人?

  陳志武:任何自我成就的人!不管領域是什麼,只要是他自己努力奮發而成,我就最尊敬他、羨慕他。在學術領域,有茅於軾、吳敬璉、賀衛方先生等等;在企業界,像微軟的蓋茨、重慶力帆的尹明善、新東方的俞敏洪,等等,都是普通家庭出身但自我奮鬥的個人創業故事,對他們的成就我既佩服,又羨慕。

  我年輕上中學的時候,由於是在文革時期的農村,除了那些教科書和樣板戲中的英雄人物外,根本沒法了解其他人的故事,也沒法認識太多有意思的人。當然,在長沙上大學的時期,我最羨慕的是那些知識分子家庭出生、城市長大的同學,他們顯得那麼有知識和家庭教養,讓我們這些來自農村的同學可望不可即。

  9 來自家庭的身教裡,哪一個細節讓您最記憶深刻?

  陳志武:我父親是個不多說話的人,教育我們的方式不是用口說,而是通過他自己做,由我們去觀察掌握。大概在我14歲時,一次跟他和一位鄰居,去40公里外的山上扛木料,一根就是60、70公斤。那麼遠的路程,肩扛那麼重的木柱子,全程靠腳走,走得我饑寒交迫。沿途都是我父親,他先往前跑,把他的樹幹放下後,再回頭來接我。他對我的關照體貼,就這樣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我。

  10 據說母親決定孩子的聰明程度,父親影響容貌和性格,您的母親非常與衆不同嗎?

  陳志武:我母親跟其他母親可能差不多,只是我們有六個兄弟,管教、家務、做飯、菜園活、農田活,這些都壓在母親身上,使她每天睡覺很少,很疲勞。正因為此,她對我們要求很嚴,不聽話、做錯事,就是體罰、用木支打。或許,因為她太忙,無法慢慢地教我,用那種很幹脆的體罰反而逼著我學會為人處世,變聰明點。不過,我還是反對用體罰教育孩子,因為那影響孩子的尊嚴。在情感領域,我母親通過日常生活的細節關愛,給我的影響很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