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人力資本優勢喪失論”貽誤經濟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10-06-10 08:10:49  


 
  一是改革開放3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7.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1%。都遠遠低於GDP年均增速。這一方面說明經濟成果大部分歸於國家。政府預算內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從10.95%升至20.57%,若加上預算外收入、政府土地出讓收入以及中央和地方國企每年的未分配利潤,政府的大預算收入幾乎占到了國民收入的30%。二是近十年來,就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論,消費在GDP裡的貢獻從60%下滑到目前的36%,不僅遠遠落後於諸多發達國家,更是落後於“金磚四國”等其他國家。三是1997年-2007年,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從53.4%降至39.74%;資本收入占比持續上升,企業營業盈餘占GDP的比重從21.23%升至31.29%,利潤擠占工資現象突出。

  再從絕對數看,央行在2009年6月曾經發布的一組關於廣東東莞農民工工資增長的調查更能說明問題:調查顯示,東莞最低工資標準從1994年的350元/月提高到2008年的770元/月,15年間年均增長速度也不足5%,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21%。再從小時最低工資看,中國平均是0.2美元左右,而歐美等國是25到30美元,是中國最低工資的100多倍。

  結論非常明白:從收入分配的基本特征看,一是政府過快的收入增長擠壓了居民的收入,二是企業的利潤增長擠壓了工資的上漲空間。依靠低廉勞動力成本的“中國模式”顯然建立在“利潤擠壓工資”的畸形分配基礎上,低勞動成本的確降低了產品成本,獲得了價格的競爭優勢(310368,基金吧),但同時,由於收入太低,勢必導致居民購買力低下,從而導致消費不振。在外需旺盛的情況下,這種分配的弊端不會出現,但當外需大幅下滑,必然導致所謂的“產能過剩”和內需不振。

  文章指出,“中國製造”的崛起,的確與勞動力低廉不無關係,但正是因為這種“絕對優勢”,導致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產品更新換代上過度遲緩,導致今天面臨最大的經濟轉型危機。退一步講,提高普通勞動者的待遇,真會導致中國的勞動力優勢喪失嗎?持這種論調者一方面罔顧中國人均收入排名在全球100多位之後的事實,將個別與中國不具可比性的國家視為參照對象,另一方面,也沒有看到產業可以從中國東部轉移到西部的事實。而且,從小時最低工資看,歐美等國是我們的100多倍,和很多東南亞國家比,我們的人均收入依然很低,何來優勢喪失?

  按照“庫茨涅茨曲線”,在經濟發展到某一個點,一定會有一個跳躍,這個跳躍首先就表現在對勞工的保護上,只有完成了這個跳躍,我們的社會才會前進一大步。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