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轉型的真正突破口

http://www.CRNTT.com   2010-06-22 08:53:07  


金融危機加快中國經濟轉型
  中評社北京6月22日訊/對於中國經濟轉型,市場的理解主要分兩種:第一種是提高消費在GDP中的比例;第二種是引導投資更多地偏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中國固定資本存量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占比。

  第一財經日報發表國信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周炳林文章表示,仔細分析可以發現,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命題,二者所需要的條件和基礎並不相同;不宜對消費轉型期望過高,經濟轉型真正的突破口在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

  不宜對消費轉型期望過高

  文章稱,對於提高消費占比的經濟轉型模式,市場可能期望過高。

  驅動消費增長的基本因素,在於“國民經濟中勞動者的收入增長”、“收入分配格局的變化”以及“與消費形成互補關係的基礎設施的供給”。在財政刺激政策的作用下,2009年中國的基礎設施供給出現了較大的改善,然而另外制約消費的勞動力收入增長緩慢以及收入分配格局變化微弱,這決定了2010年中國消費需求雖繼續增長可期,但對其幅度的期望不宜過大。

  一個長期的誤解是,中國消費低的原因在於高儲蓄率。一些新的研究發現,造成中國消費占比GDP長期偏低的症結不是老百姓熱衷儲蓄不願花錢,實際上,GDP中的勞動者報酬在數值上一直非常接近於私人消費支出,最終消費支出/勞動者報酬在2003年以來的8年時間中,一直穩定於85%的較高水平,這說明“可用於消費的收入”已經消費得差不多了。

  消費占比偏低的根本原因,在於工資收入占比GDP的份額出現趨勢性下降:GDP收入法中的工資收入占比從2003的49.6%下降至2009年的38%;同期居民最終消費占比由42%下降至35%。

  不難看出,提高消費在GDP支出中的占比,意味著需要提高勞動者報酬在GDP收入分配中的占比。

  各國經驗顯示,消費占比趨勢性提高的契機,在於勞動力供不應求,出現一輪較大的工資上漲,並由此引發一輪較難治理的通貨膨脹。這構成勞動者報酬在GDP中占比提升的前提。日本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上半段以及90年代上半段,韓國發生在1988~1993年。

  而這樣的變化中國目前仍未確切地看到,中國近7年實際工資增長率有3年為負,7年平均增長率為-0.6%,由於催化劑尚未出現,談消費在中國經濟中占比的系統性提升,還為時過早。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