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秦輝:告別夢魘的“鐵托主義者”

http://www.CRNTT.com   2010-07-14 13:15:39  


 
“米洛舍維奇狂飈”與南斯拉夫的末日

  在推翻斯坦鮑利奇等塞爾維亞鐵托派領導人後的一年內,群眾性大示威、大串聯與逼迫罷官之風在塞爾維亞全境愈演愈烈。黑山、科索沃等地黨政議會幾套班子全部大換班,在塞共和國、自治省直至市、區各級執行鐵托時代民族平衡政策的原領導幾乎全部換成塞族強硬派之後,米氏又把矛頭指向了全南黨政領導層。按鐵托留下的各共和國“輪流坐莊”規則,當時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主席舒瓦爾、聯邦政府總理馬爾科維奇、聯邦主席團主席德爾諾夫舍克恰好都不是塞爾維亞人。米洛舍維奇控制下的塞爾維亞當局的不合作導致聯邦黨政機構癱瘓。

  緊接著米洛舍維奇又組織了10萬塞族與黑山人發動“向盧布爾雅那進軍”,對斯洛文尼亞和沿途的克羅地亞、波黑等共和國進行威脅。同時,塞爾維亞當局在米氏的主持下,公然撕毀1974年聯邦憲法,不與聯邦機構打招呼便廢除了科索沃省自治權,強行解散並接管了科索沃政府和議會,儘管這屆政府和議會正是不久前才在米氏發動的“群眾運動”中新更換的。這樣對待一個聯邦主體,自然引起了同為聯邦成員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等共和國的抗議,引起了馬爾科維奇總理等聯邦領導人的反對。後來斯、克等共和國走向獨立之路,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防止本國“科索沃化”。的確,如果一個共和國能夠單方撕毀聯邦憲法而剝奪另一個聯邦主體的權利,那誰還敢與它聯合?結果在短短兩年內,南斯拉夫聯邦便土崩瓦解了。平心而論,由於“列寧式聯邦”的制度缺陷加上傳統意識形態凝聚力的消失,在東歐當時的大氣候下,南聯邦就像蘇聯、捷克斯洛伐克聯邦那樣很難避免解體的命運。當時對聯邦的離心情緒也普遍存在,每個共和國都在搞民族主義,都在拆聯邦的台。但直接搞垮了聯邦的無疑正是米洛舍維奇摧毀鐵托體制的大塞爾維亞“狂飈”,而南聯邦解體得那麼殘酷而血腥,米洛舍維奇更難辭其咎。

與舍舍利沆瀣一氣:“新切特尼克”反客為主

  而像斯坦鮑利奇那樣的鐵托派則認為米洛舍維奇就是“新切特尼克分子”。當然,這一點起初並不明顯。儘管米洛舍維奇上台後塞爾維亞就掀起了極端民族主義的潮流,新切特尼克運動也在這“新氣象”中粉墨登場,但對於形式上繼承共盟政權的米洛舍維奇來說,起初它似乎還是反對派。新切特尼克形式上的頭面人物是沃伊斯拉夫•舍舍利,此人在1984年因鼓吹切特尼克主義,被當時的斯坦鮑利奇政府以“反革命”罪判刑8年,但1986年就提前獲釋。

  米洛舍維奇上台後,舍舍利很快成為“英雄”,他於1989年在美國被流亡的塞爾維亞切特尼克僑民團體封為“公爵”,回國後創建“塞爾維亞切特尼克運動”(即後來的塞爾維亞激進黨),成為一位既極端反共,又反“西方自由民主”的極右翼民族主義明星。他認為南共是塞爾維亞的災星,鐵托墓的存在是塞爾維亞的恥辱,而米哈伊洛維奇(當年被南共處決的切特尼克首領)是塞爾維亞民族英雄,並自命為其繼承人。他組建的民兵武裝,軍服、軍銜與軍徽都仿效二戰時的切特尼克軍隊制式,而其對非塞族人的清洗和屠殺更與當年的切特尼克一脈相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