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1.3萬億養老金空賬怎麼補?

http://www.CRNTT.com   2010-07-15 11:43:51  


 
  巨額“空帳”:政府如何來兜底? 

  政府兜底?

  出現了“空帳”,有兩種辦法衝抵:一就是減少養老金的支出,譬如說延緩職工的退休年齡,以及降低保險金額等;這無疑是政府背信棄義,與所謂的政府責任背道而馳,勢必激起強烈的民意反彈。二就是國家想辦法填補“空帳”,就像某官員所言:“如果出現養老金赤字,將會由國家兜底。”我們就來看看政府究竟如何能兜底。

  第一招:民生支出拆東牆補西牆?

  不加稅,不印鈔票,在政府的錢是一定的這個前提下,要填補空帳,辦法就是用國家的錢中的另外一部分來填補空帳的缺口:第一是民生領域開支,在其內部進行轉移支付。 譬如把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支出,挪一部分到養老。當然,讀者一眼就能看出,這是拆東牆補西牆,而且都是老百姓重要的擋風牆,這個提議根本無效。再說,2009年,中央財政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計7426.48億元,僅占當年財政支出的10.8%,就算要拆東牆補西牆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總結:第一招基本無效

  第二招:政府自己減少開支?

  即便國家的錢是一定的,但理論上他“可能”大發善心,自己花的少一些,把更多的錢用在民生領域:譬如說將一部分國企紅利上繳,填補空帳……再有就是,想辦法削減一部分行政開支,將這些錢轉移到養老保障。譬如說“三公”開支,每年一萬億,如果消減一半,就是5千億,三年就能把空帳全部抵消了。秦輝說,搞好福利有兩個基本條件:就是徵收必須有一個民主的基礎,“無代表不納稅”;支付的時候也必須要有民主的基礎,“無代表不支付”。所以說,問題是代表能多大程度上代表我們,又有能力讓政府轉移支付,把錢更多的花在民生、社會保障領域呢。總結:代表很難約束政府的支付取向。

  第三招:財政收入少搞基建投資,多搞點福利?

  財政收入主要是政府拿去搞投資,搞經濟建設了,尤其是那種大型的基建工程,形成了所謂的“增長型財政”格局。而各級政府的福利支出在整個財政支出中所占比例非常低的。因此,也有學者呼籲,適度的從增長型財政轉向福利型財政。從現實來講,基建投資、經濟建設是官員們的命根子,要想打破幾乎無可能;另一方面,從理念上來說,還需要比較政府投資所能帶來的好處大,還是加大民生支出的好處大,因為投資也能帶來就業崗位。總結:GDP乃命脈,讓其自斷“增長型財政”命脈,難! 

  第四招:加稅 

  前面的路都不太走得通的話,提高養老稅金,加稅,或許就是自然選擇。首要問題當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其次就是我國稅負痛苦指數,已經全球領先。《福布斯》2006“全球稅負痛苦指數排行榜”,中國居全球第三;去年底,《福布斯》2009年全球稅負痛苦指數排行榜,中國緊隨法國之後,位居全球第二;再次:是我國徵稅成本超過10%,納稅人每納1元錢的稅,就有1毛錢被稅務機關花掉。形象的說法是,你給一個負擔很重的人搞福利,可採取的方式是向他強收100塊錢,然後再還90塊錢給他。這還不包括養老金管理的腐敗問題所造成的損耗,可見這種方式的荒謬。總結:加稅易行,且政府素有衝動,於民眾福利增進卻無事於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