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無處不在的“城市炸彈”

http://www.CRNTT.com   2010-07-29 10:43:49  


28日上午,南京一靠近居民區的塑料廠發生爆炸,造成多人傷亡
  中評社北京7月29日訊/2010年7月28日上午,南京一靠近居民區的塑料廠發生爆炸,爆炸現場火光衝天,造成多人傷亡。事件迅速引起對屢發的化學品事故的關注。經過多年積累,我們的城市和城市邊緣不知不覺布滿了“定時炸彈”——既可能是小型化工廠,也可能是大型的重工業區,我們甚至不知道,它們什麼時候會“爆炸”。

    城市旁的老工業區:歷史遺留下的風險

  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選擇”,化工城拔地而起 
 
  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決定在吉林市興建全國第一個大型化學工業基地,光是“一五”期間,在吉林投產的國家投資重點建設項目就有7個(全國156個)。吉林發展化工產業,是“歷史的選擇”。 
 
  在化工廠聚集的吉林哈達灣工業開發區,鐵合金、水泥廠、碳素廠和與共和國年齡相仿的老企業扎堆。由於污染嚴重,生活在這裡的人甚至都不大敢開窗戶,但他們的生活又脫不開工業區:上個世紀90年代末,化工區周邊用水、用氣都得依靠吉林石化。重工業傳統加上歷史慣性依賴,至今吉林人還對這些工廠懷有複雜感情。

  吉林石化貢獻化工業9成利稅,但也“貢獻”同樣風險 
 
  如果不是2005年的化工廠爆炸,吉林人可能永遠被鎖定在“時代的記憶”中。當年11月14日,吉林市中石油公司101廠一個車間連續爆炸5、6次,雖未造成嚴重死傷,卻引發了松花江的水污染問題。爆炸使約100噸化學物(主要為苯和硝基苯)流入經過的松花江(苯為致癌物質),受“苯污染帶”的影響,擁有400萬人口的哈爾濱甚至被迫停水4天。 
 
  “在一個高危的化學工業中,不可避免出現事故”吉林石化的一名內部人士在提及當年污染事件時說道,他還稱當時的報道有所誇大。化工業繼續成為唯一的突破口,因為這是“見效最快的行業”。直到2007年,吉林石化貢獻的稅金仍占到全市化工行業稅收近90%。化工業天然具有的風險因素,卻因“一般人不會太注意”而被屏蔽掉。2010年3月,全國最大的苯胺項目在吉林投產。安全帽和塔吊,已成為這座城市的“新圖騰”。(據《南方周末》報道)

  布局存在歷史欠賬,25個省236家企業有安全隱患須搬遷 
 
  至今,在中國內地的沿江、沿河地帶,重化工業項目星羅棋布,它們幾乎全部建設於上世紀50、60年代。而這其中大多數重化工項目由於歷史原因多布局在城市周邊,並且由於年久失修存在較大安全隱患。而2007年官方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全國有25個省份的城市周邊均存在安全防護距離不符合要求的危化品生產、儲存企業,需要搬遷企業達236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