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文建會” 緣何輕佻侮慢孫中山?

http://www.CRNTT.com   2010-08-09 11:02:37  


 
  二、中山先生手創五權“憲法”、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實業計劃,皆是有系統有方略的治國藍圖。他主張五權“憲法”先將“政事”與“人事”劃分清楚,再將政事三權(行政、立法、司法)加上人事兩權(考試、監察),構成獨立運作的五權,而交互制衡。如此既可遏制政府濫權,促進民主政治實施,且防止人事敗壞,增進政府施政效能。這種兼重民主與效能的設計,解決了民主缺乏效能及分贓政治難題,非常符合近來國際學界著重善治的理論。我們在大學講授且研究“憲法”多年,從未將“國父”學說看成教條,但實在感覺五權“憲法”理論與設計,思慮高遠而落實,結構完整而緊密,對西方三權“憲法”理論與設計確實是突破性的創造與發展。怎可謬指是“拼裝產物”,使台灣憲政“如此困惑”呢?

  三、今日憲政問題真正出自近年來多次輕率“修憲”,造成政府權責混淆,但與考試、監察兩權獨立運作根本無涉。進一步看,現代民主國家無不積極推動文官體制的中立和文官考試的公正。即以監察權獨立行使為例,“國父”在世時,全球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設立監察制度(如瑞典、芬蘭、波蘭),但在全球民主化趨勢下,近年來已有逾一四○國設立獨立的監察使、護民官或“監察院”。可見五權“憲法”和三民主義並非“拼裝出的夢想”,而是與當今民主善治潮流相接軌的重要資產。

  四、我們從不贊成把中山先生神格化,並曾深入探討過他的人格特質,孫先生極富現代性,即傾向開放、進取、改革、創造,並積極吸取新知與新經驗。我們好奇地想像,若中山先生仍活世間,參加政府紀念建國百年大典,忽來一位紀念主持人對他說:“你的五權“憲法”是拼裝產物。你有種憨的特質,天真而無知,你欠缺抽象思考能力…”他會覺得怎樣?不會瞠目而慨嘆後人不肖嗎?

  五、至於台灣有志之士,當年則視中山先生是懷抱崇高理想的革命導師,而非“夢想家”。當初清廷甲午戰敗,割讓台灣,就加深他推翻滿清的決心。孫先生一生曾訪台三次。他辭世後,台灣民眾自發籌備追悼會,重要的文學家張我軍先生(人類學家張光直院士的尊人)發表了有名的“孫中山先生弔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