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鼓吹“鈍感力” 箝制人性

http://www.CRNTT.com   2010-08-12 11:55:07  


人們需面對壓力與挫折,但不能總是逆來順受。
  中評社香港8月12日訊/“‘感道德’是資本當道時代的一種無奈選擇,是競爭重壓下不得不為的一種人性異化。‘鈍感力’與‘以人為本’相悖,與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相悖,與未來大同文明相悖。‘鈍感力’雖是當今市場經濟的處世之道,但斷不可為‘箝制人性’喊萬歲,因為‘箝制’萬歲不了。”《大公報》今天登出資深評論員陳群的文章“鼓吹‘鈍感力’箝制人性”,文章內容如下:

  近日聽到一種說法,富士康員工跳樓是因為缺乏“鈍感力”,而杜拉拉升職是因為充滿“鈍感力”。此“力”出自一本名叫《鈍感力》的日本暢銷書。由此聯想到世上唯一一種又可愛又可恨的東西,它叫“資本”。資本主義初期是“好的資本主義”,終結了封建愚昧,舉起了“自由、平等、博愛”等現代民主與科學旗幟,推動了社會進步,可稱“資本正教時代”。後來出現了歐洲人所稱“壞的資本主義”,即過度迷信市場原教旨主義、迷信資本信條,信奉“有錢能使鬼推磨”、“商場無父子”等失道失德價值觀,可稱“資本邪教”。有邪教,必有邪教的精神枷鎖;有枷鎖,必有枷鎖的箝制痛楚。於是,“鈍感力”時尚起來。

                      表現“逆來順受”心理

  何為鈍感力?《鈍感力》作者渡邊淳一闡釋:以人生智慧而言,鈍感確實比敏感強得多。“無論遇到什麼事、什麼環境,都可以迅速改換心情,頑強地闖過難關,這就是鈍感力。”他還以達爾文“物競天擇”說進一步解釋,“在國際化的時代裡,無論到哪個國家、處於怎樣的環境,都能精神飽滿地生活下去,這種出色的適應環境能力,也就是鈍感力。”筆者說句直話,“鈍感力”就是一種在經濟全球化殘酷競爭中,能保持一種“逆來順受”的心理狀態,不為逆境、挫折所動搖,永往直前地去打拚、掙命。從正面意義上說,這是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環境中的一種樂觀態度與處世能力;從負面意義上說,這是一種面對“資本邪教”重壓無奈的資本阿Q精神。

  日本著名的浪漫小說家渡邊淳一,曾發表刻畫人性與男女情愛的小說《失樂園》,並被翻拍成電影而國際知名。2006年,他出版了集其人生智慧之大成的《鈍感力》一書,僅在日本就熱賣一百萬本,成為名副其實的暢銷書。“鈍感力”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此問是最發人深省之處。按常理說,“鈍感”就是感覺遲鈍,在資本競爭中也是最要不得的素質:有機遇看不到,看到了抓不著,抓著了幹不好。但渡邊淳一卻反其道而行之,認為遲鈍最聰最好,並受到人們廣泛認同與讚賞,完全顛覆了一般人的社會常識。就連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都以此書提醒繼任者安倍晉三:“首相不應凡事在意,鈍感力十分重要。”從職場到政壇,從競爭到生存,從處事到交友,人們普遍承認“鈍感力”之重要,足見魅力非凡。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