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從“傅鐘”21響談傅斯年的教育理想

http://www.CRNTT.com   2010-09-05 09:45:42  


傅斯年先生
  中評社北京8月21日訊/“傅斯年有句名言:‘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因此‘傅鐘’敲21響,是為了提醒台大的學生,應該把每天讀書、睡覺、做事的時間限制在21小時之內,剩下3個小時,要用於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
以下是此間作家智效民的文章《從“傅鐘”21響談傅斯年的教育理想》:

  傅斯年一生,幾乎完全貢獻於學術研究和教育事業。他早年投身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後來創辦並領導了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還擔任過中山大學文科主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和台灣大學校長,並留下數百萬字研究成果和教育論著。對於他的學問,我心存敬意不敢妄加評論。讀了其教育論著之後,我非常感動。我以為,他當年的教育理想和辦學模式,仍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 

  一、從台灣大學的“傅鐘”說起 

  為寫這篇文章,我在提筆之前先上網搜索,看到台灣《聯合報》兩年前發表的一篇通訊,標題是《台大傅鐘為何21響》。這篇通訊不長,卻很有意思,其導語如下:“台大精神象徵——傅鐘為何總是敲21響?台大校長李嗣涔昨天在新生始業上,丟出這個問題,勉勵新生主動求知找答案,四年後的畢業典禮他還會問一次,希望到時大家都已知道答案。”
 
  台灣大學的“傅鐘”為什麼要敲21響呢?讀罷全文,我才知道這與他們的老校長傅斯年有關。傅斯年有句名言:“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因此“傅鐘”敲21響,是為了提醒台大的學生,應該把每天讀書、睡覺、做事的時間限制在21小時之內,剩下3個小時,要用於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 

  該文還介紹說:“1949年台大校慶,傅斯年期勉學生做到‘敦品、勵學、愛國、愛人’這八個字,從此成為台大校訓。傅斯年去世後,台大為紀念他奠定台大發展基石,鑄造了‘傅鐘’,懸掛在行政大樓前的草地上。” 

  所謂“敦品”,是培養敦厚品行;所謂“勵學”,是鼓勵勤奮學習。傅斯年把“敦品”放在“勵學”之前,是因為他覺得品德修養比掌握知識更重要。難怪李嗣涔校長在參觀北大以後,有記者問:“作為一位資深的教授,您心目中的合格學生是怎樣的?”他回答說,他很欽佩未名湖邊那些苦讀英語的學生,“這在台灣是絕對看不到的”(笑),但他以為,“最重要的是人格和品德”。他解釋道:“台大的學生和北大一樣,會有許多畢業生將成為各行業的精英和領導者,他們的見識和心胸將決定行業的興衰成敗。所以我們十分重視道德倫理教育。” 

  “最重要的是人格和品德”,這大概就是台大“傅鐘”所要傳達的聲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