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沒有鬼的農曆七月

http://www.CRNTT.com   2010-08-29 09:56:41  


 
  其實中元普度,既不必視為落伍迷信,也不必膚淺地消費體驗。普度的佛、道根源,多有專文論述,名家韓良露曾為文解析中元節名的道教根源,與盂蘭盆會渡亡的佛教典故。道教地官大帝之校閱善惡、赦罪渡亡,佛教盂蘭盆會之供養三寶、救渡倒懸,加以其他習俗幾經結合混流,遂匯為今日中元普度之祭。學者李豐楙更於歷數全台祭典時,指出台灣廟會文化之美,在於神前拚賽,人神共鑒的榮耀競技;這也是張之循禮,弛之若狂的生活調節機制,與儒家“君子之爭”道理若合符節。在農業社會經現代化過程轉成工商業社會變遷中,包含中元祭典在內的台灣廟會活動,延續集體的、動態的文化傳統,論祭儀之富,或許為華人世界之最。 

  回顧歷史,台灣的開墾生存,從來不是輕易之事。自來瘟疫瘴癘、天災人禍更迭環伺,死亡的陰影一直濃厚地籠罩著。即便是現代工業化的科技發展加持之下,九二一地震、八八水災時力難回天的殷鑑不遠,傷痛猶在。陰曆七月間舉行的恆春、頭城搶孤、口湖牽水狀、新埔義民節、基隆放水燈等等,在普度亡魂之外,莫不是還包含著在地對逝者不幸的傷痛感念。就算節日內涵有時被平版單一化的指向消費觀光,過去鬼月對亡魂作祟的恐懼,如今“拜拜有誠意”賣得震天嘎響的廣告,都蘊藏著先民們面臨災厄考驗時樂天惜福、拚勁十足的生命力。我們在清明祭祀家族先祖,在中元渡化無後逝者時,不只是因為光彩眩目的行銷,或是行禮如儀的祭典,而是對曾經共同胼手胝足,如今依然扶持求生的懷想。這不僅是渡化孤魂野鬼的悲憫,更是向已倒下的同伴們致意。 

  是以七月半所見乃是生命張弛、人情濃郁,何鬼之有,無鬼又如何?鬼在或鬼不在,人情溫暖心意長存。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