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高等教育不應欺貧重富

http://www.CRNTT.com   2010-09-03 12:02:20  


 
  況且,即使有幸進入百大,九十九名跟一百零一,又有何實質差別?試問,誰記得世界幾十名以外的大學名稱?瑞士聯邦技術學院排名高居二十三,請問能有多少人知道?再說,名列台灣頂尖的清華、交通大學,歷年來總是在三百到三百五十名間的等級浮沉,怎麼也看不出“五年五百億”的明顯效果。

  這種拚名次“前進百大”的教育政策,凸顯的只是“開發中國家”的政治語言學罷了。流風所及,甚至以傳播、分享為主要目的的“西班牙網路計量”排名,都是島内大學斤斤計較的榜單,連排名五、六百的學校都可大書特書一番,這種走火入魔拚名次的現象,已經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事實上,整體競爭力有賴於全體民衆素質的提升,而非只靠一些菁英分子的獨寵。我們不能只供養少數幾所明星大學,忽略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權力與潛力,更不能不斷去再製優勢/弱勢、宰制者/被宰制者的命運,漠視社會的公平正義。據知,由於經費浮濫的爭議,原先“教育部”要砍的是只有幾所大學分食大餅的“五年五百億”預算,後來因為一些“有力人士”挺身說話,如今刪減不成卻反過來將僧多粥少的“教學卓越”預算攔腰減半,讓一年分不到幾千萬的三、四十所大學,窮著急、乾瞪眼。真正是名副其實的“拔不到肥鵝的毛,反手來宰殺瘦鴨”。

  台灣目前高等教育最大的隱憂,在於如何去抵抗與教育形式相對應的兩種主要權力:一種是建構意義、價值、榮譽,並且區分高低差序位置的權力,例如宣稱頂尖大學、前進百大、SCI、SSCI、TSSCI的優越性;另一種是主宰利益分配的權力,例如“教育部”、“國科會”。前者稱為符號權力,後者稱為政治權力,二者緊密相關,儘管表面上是相對獨立。以抗拒的難度前者尤勝後者,這種自上而下的優勢力量,企圖圍繞一種未經檢驗的論述,一致性的生產一套意義、價值與標準,否認任何利益的衝突,以一種同質化、中心化與整合的力量,去維護他們所擁有的核心地位,最後影響著實質的利益分配。

  在一個民主多元的社會裡,大學應該擁有“尋求平等”、“追求差異”的權力。台灣並不是每一所大學都要成為“頂尖大學”,都要成為學術生產的工廠。但仍然有權力要求在平等的基礎下,發揮各校的特色,培育眾多的下一代。更重要的,台灣不能以全民的資產只照顧少數菁英,更不能犧牲弱勢者的權益來成就優勢者的未來,讓弱勢者最後只剩下走上街頭的權力。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