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蘇聯經濟真的曾經世界第二嗎?

http://www.CRNTT.com   2010-09-21 12:27:04  


 
  1976年,該共和國黨中央第一書記、蘇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拉什多夫,在實際僅出產了不足300萬噸棉花的情況下,竟然開動政權機器,布置層層多報棉花產量,最後向蘇共中央上報了600萬噸的收成。他因此再次獲得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的稱號,而參與浮誇虛報的各級官員也都得到了相應的獎賞。我們在看待“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規則指導下得出經濟數據時,給這些數據打一個大大的折扣是不會錯的。

  蘇聯自成立之日起就設立了“把革命烈火燒遍全世界”的目標,並為此在國家生活中一直奉行“先軍路線”。這在經濟上得到了充分體現。自斯大林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蘇聯經濟就貫穿著重工業優先,國防工業尤其優先的方針。對國防工業及與之相關的宇航業,蘇聯一向都是投入巨資和大量的尖端科技人才(僅在1990年,就有168萬名學者和專家參與了軍工的科學保障工作),精益求精,不計成本。它的武器貿易曾一度在世界武器市場上占據第一位。

  例如,1988年在全世界武器貿易中,蘇聯所占份額為38%,而美國只占30%。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還在世界多個熱點地區——— 中蘇邊境和阿富汗、埃塞俄比亞、安哥拉等國——— 動用軍事力量。為此,蘇聯付出了巨大的財力物力。例如,僅1987年蘇聯就為阿富汗戰爭耗資54億盧布,每晝夜為1470萬盧布。此外,蘇聯還長年養著一支龐大的軍隊。1988年,這支軍隊的總兵力達到513萬。加上安全和內衛部隊、軍工企業和公檢法系統的職工等,蘇聯與軍事和治安有關的人數量應當在2000萬以上(1991年蘇聯人口約為2.93億)。這樣,沉重的軍事負擔將蘇聯人民可能享受的經濟成果又打了一個大大的折扣。

  據一位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講,蘇聯國民經濟的總產品中,有60%都是重武器。在這種情況下,保障人民日常物質生活需求的輕工業和農業在經濟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實際上,自打斯大林時代起蘇共對輕工業、農業一直採取能糊則糊、能混則混的態度,只要它們不妨礙軍工的發展和政權的穩定,不妨礙其爭霸世界就行。

  對於這一點,許多80年代末到過蘇聯的中國人都有真切的體會:笨重的黑白電視機在開機後要過好一會兒才顯示圖像,吸塵器工作時的聲音出奇的響,電冰箱壓縮機發出的噪音攪得人難以入眠,服裝和鞋襪等日用品大多式樣陳舊、做工粗陋……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來華進修和工作的蘇聯人在回國時每個人都盡可能多地往家帶東西——— 從絲綢襯衫、羽絨服、牛仔服、口香糖到錄音機、彩電、照相機等等。據雷日科夫說,即使在經濟好轉的1986—1988年,蘇聯還是有“未滿足的需求”,即“有錢買不到東西”。甚至出現了“在經濟增長的同時,食品供應矛盾加劇”的怪現象。“1988年,食品短缺總額達210億盧布。”這一缺口相當於當年蘇聯食品工業總產量的1/6!輕工業、農業產品量少質差的狀況,給蘇聯經濟成就打了第三個折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