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四大名著為何集體“觸電”?

http://www.CRNTT.com   2010-09-22 10:46:29  


 
  名著改編電視劇,除了在政治正確上有一定保障,還有一個先天優勢,即經濟保險。名著的“無形資產”使得媒體會主動介入宣傳,電視台爭相播出,有效的傳播使得電視劇在經濟回報上有保證。《三國》拍攝時,曾經欠債上千萬,購買盒飯都需要賒欠,導演一度動用了私人存款。如果他拍攝的不是《三國》,不知是否還有這種破釜沉舟的勇氣?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電視劇,很難在主流電視台或者黃金時間段播出。即使播出,往往需要出位的宣傳、高額的經費才能獲得關注,但是出位的宣傳可能又會被文化管理部門視為低俗,高額的經費投入有可能是石沉大海。名著改編的電視劇,面對這些問題會輕鬆許多。安徽衛視首播新版《三國》,專門設計了具有三國元素的台標,為了讓觀眾在第一時間里看到,放棄了《新聞聯播》之後5分鐘黃金時間的廣告。新版《紅樓夢》被各家電視台賽跑式地播出,一天3集聯播甚至更多。電視劇熱播,劇組卻相當低調,導演李少紅很少接受媒體採訪,偶爾接受採訪也是以筆談的方式,用電子郵件方式回復。

  搞笑語錄和穿幫鏡頭

  翻拍名著,每次遇到的首要問題是是否忠實原著。導演們面臨雙重壓力,對他們而言,原著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小說原著,一個是舊版電視劇。《水滸》和《紅樓夢》的小說版本,至今存在很多爭議。《水滸》有70回、100回、120回之分,《紅樓夢》的版本問題更是紅學中最具爭議的一個領域,導演忠實於哪個版本的原著才叫“忠實原著”?更多觀眾把興趣用在新舊電視劇的考證對比上,尤其《紅樓夢》和《西遊記》的舊版電視劇給後來者帶來巨大壓力。

  事實上,一部電視劇的價值取決於它自身的品質,不在於是否忠實原著。迄今為止,“大話”在主流敘事里依然被視為一種負面文化,“大話經典”未必都有價值,但是如果排斥一切“大話”,文化將無法繼續。《三國演義》又何嘗不是對《三國誌》的“大話”?演義,正是“大話”的前身。

  不管導演是否有意於忠實原著,電視劇都會以另外一種方式被“大話”。搞笑語錄和穿幫鏡頭,成為熱播電視劇必然的後續反應。

  《三國》播出之後,線上立即整理出語錄。美人計即將實施,王允為貂蟬做戰前動員,聲稱“若除禽獸必先獻身於禽獸”。電視劇中還出現了“終生性福”的說法。公孫瓚對曹操說話引用了500多年後唐朝詩人高適的“天下何人不識君”,呂布引用了800多年後宋朝詩人歐陽修的“酒逢知己千杯少”,劉備則引用了1400多年後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們仿彿在比賽誰更具有穿越時空的能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