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被音樂刺激的GDP

http://www.CRNTT.com   2010-09-25 11:38:02  


熱波音樂節海報
  中評社北京9月25日訊/10月2日到4日,杭州史上規模最大的戶外音樂節——“杭州創意生活.熱波音樂節”,將在偏安西南一隅的鳳凰創意園舉行。這個與迷笛、草莓齊名,並曾在成都創下20萬參與人次的“大塊頭”,站到習慣了“小清新”的杭州人面前,似乎顯得有些過於張牙舞爪了。“所以,第一屆我們只是試水。”儘管賈柯已連續在杭州呆了一個多月,但這位熱波傳媒業務發展總監,出言還是“步步為營”。

  受眾群裂變、樂手捧上“新飯碗”、政府職能部門介入,是構成音樂節井噴的“非典型性因素”。享樂、生存與GDP,也是現階段音樂節“販賣”的最大商品。“幾乎所有大的音樂節,跟主辦城市的合約,都是5年起簽。”賈柯說,“過了培育期,才是大家真正實現雙贏的時候。不過,這一天也不遠了。”

樂迷丁野的主流生活

其實就是一個“玩耍”的概念

  丁野把那些花花綠綠的票根鋪開來,像是在進行一次學術展覽:5月1號的草莓音樂節、7月16號的蘇州活力島音樂節、7月30號的張北音樂節……他迫不及待地把張北那張門票翻過來給記者看,“老狼和鄭鈞的簽名,我在洗手間碰到他們,正好逮著給簽了。”

  門票“巡禮”結束,這個1986年出生的男孩,又忙不迭掏出皮夾,里面有一張老外的照片——絡腮胡,戴著像電飯煲一樣的帽子。丁野說,這個叫克拉切倫的英國人,“每年至少徒步參加歐洲的20個音樂節。”

  摩登天空老總沈黎輝告訴記者,歐洲專門有這麼一杆子人,平時刷盤子、送外賣打工,攢夠了錢就背上帳篷,穿梭於各個國家的音樂節:“這是青年亞文化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