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章念馳:兩岸最終歸宿 生命共同體

http://www.CRNTT.com   2010-09-30 00:09:03  


胡錦濤:簽署ECFA標誌著兩岸經濟合作進入新階段。
 
  ECFA讓兩岸從經濟共同體走向政治共同體

  2008年是兩岸關係的分水嶺,在這以前的60年,甚至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多前,兩岸處在分離狀態,前50年台灣被日本佔據,成了日本附屬地;後40年由“兩蔣”統治,實行“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兩岸再次人為分離;近20年是李扁的“去中國化”的20年,使島內“一個中國”意識和“統一”意識日益淡漠,對自己的身份認同產生很大混亂,使“台灣意識”和“台灣主體性意識”不斷高漲,“台獨”成了一種公開訴求,而且擁有40%的支持者。在這一百多年分離歲月中,兩岸僅僅只有短暫的四年統一,兩岸缺乏共同歷史經歷,更缺乏共同政治與文化經歷,使兩岸如同處在不同跑道上行馳的兩輛車,經歷不同制度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意識形態,有著不同追求;儘管兩岸在法理上還保持著“統一”,一個中國實際上處在“尚未統一”狀態。

  30年前,鄧小平根據政治現狀,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和平統一”方針,我們將兩岸“通商、通郵、通航”作為“和平統一”的重要手段,這個追求在2008年後才剛剛實現,使兩岸有了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大融合的機會。兩年多來,兩岸“兩會”有了對話和談判機會,達成了十四項協議和兩項共識,讓兩岸關係逐漸有了法制化和機制化的交流基礎,兩岸交流交往出現了從來沒有過的熱絡,對話與談判也開始起步,雙向交流與雙向投資也開始起步,互不信任的敵對情緒也大大好轉,開始擱置爭議,走向共同發展;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後,將使兩岸經濟關係更加密切。大陸雖然大幅度“讓利”,但將換來台灣中小企業、中南部廣大民眾參與到我們共同發展的進程中來,有利於排除未來實現統一的經濟障礙,意義是深遠的。

  我們的“改革開放”與“和平統一”沒有現成的方案,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總結。30年來,我們終於明白了“和平”的重要性,也意識到現階段的“統一”,就是鼓勵兩岸走“和平發展”之路,在“共同發展”中來“厚植共同利益”,來培養“共同的歷史、文化、經濟、政治……經歷”,塑造“共同記憶”,來建立“共同家園”,來形成“命運共同體”。因此,可以說“和平統一”與“一國兩制”在今天就是如何變為“共同發展”的內涵,這也是“和平發展期”的歷史使命。

  一代又一代人的意識,來自他們的共同的經歷與記憶,兩岸過去長期缺乏共同的經歷,產生疏離感和分離意識是在所難免的。儘管近兩年兩岸有了“三通”,交流交往密切了,但“統獨”的支持率並沒有太大變化,讓不少人感到沮喪,開始懷疑我們今天的努力是否正確。他們沒有看到兩岸關係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兩岸已進入了全新時代,新一代人的意識已開始發生全新變化,但這過程會很長,要形成新的一代二代……兩岸新人,起碼要15年到30年……,但我們應看到這過程已經啟動,兩岸關係必會從量變走向質變,雖然新的兩岸關係會有起伏,會有高潮低潮,但要人們回到敵對的“去中國化”的時代,穿上舊鞋走老路,反對“共同發展”,已是不可能的了。我們要敏感地意識到兩岸這種“共同發展”會帶來甚麼樣的後果,從而自覺地做這種“和平發展”的促進派,去擁抱一個新時代。

  兩岸的最終歸宿,就是從經濟共同體走向政治共同體,最後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生命共同體,走出一百年來的分裂分治局面。這過程會很長,但這將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從這一點講,簽署ECFA和“讓利”的意義怎麼評價都不為過,稱六十年來最重要協議也不為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