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陳平原:北大中文系的背後

http://www.CRNTT.com   2010-10-10 09:59:06  


 
   中文價值 要產生影響社會進程的“思想”

  新京報:中文學科這一百年,最大的啟示是什麼?

  陳平原:我不只一次提及,不能將我們的中文系跟國外著名大學的東亞系比,人家是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我們是本國語言文學研究,責任、功能及效果都大不一樣。

  作為本國語言文學的教學及研究機構,北大中文系的獨特之處在於:我們除了完成教學任務,還有效地介入了整個國家的思想文化建設。這是一種“溢出效應”。也就是說,我們的教師和學生,不僅僅研究本專業的知識,還關注社會、人生、政治改革等現實問題,與整個國家的歷史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

  這個傳統,在我看來,永遠不能丟。

  新京報:這一觀點基於什麼考慮?

  陳平原:我們要出容易獲得承認的學科體系內的科研成果,也要出不太容易被承認的跨學科著述,還希望出不怎麼“學術”但影響社會進程的“思想”。這就需要一種開闊的視野以及從容淡定的心態。

  新京報:恕我直言,現在這種心態已經是非常罕見了,是不是有點理想化?

  陳平原:我承認,這一追求,跟目前的評估體系不太吻合,會有很多遺憾。到底是“快馬加鞭”好,還是鼓勵“十年磨一劍”,我相信老大學的著名院系都面臨這個問題。

  當領導的,頂住壓力,給老師們創造盡可能寬鬆的學術環境,前提是,同事大都認同這一理念,且自覺地奮發圖強。若不是這樣,外無評估的壓力,內無奮鬥的動力,回到吃大鍋飯的時代,注重“人情”而不是“學問”,那也很危險。

  新京報:一直以來,社會上包括高校內都以“萬金油”來形容中文系科,您同意嗎?

  陳平原:稱中文學科為“萬金油”,大概是指其適應面廣,專業性不強。這大體屬實,但並非缺陷。

  文革前,中學生就算“知識分子”;現在呢?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大眾化,大學生毛入學率(即同齡人中能夠上大學的人口),1998年是10%,現在是25%,教育部定下目標,2020年達到40%。這種狀態下,我們反省本科教育的專業化程度到底應該多高。

  在我看來,有些技術性的活,崗前培訓就行了,根本用不著念四年;有些高深的學問,到研究院再學,一點都不遲。像中國這樣,高中就開始文理分科,而且本科階段就設商學院、法學院,我以為是不妥的。

  新京報:你認為大學應該怎麼學?

  陳平原:大學四年,能獲得人文、社會或自然科學方面的基本知識,加上很好的思維訓練,這就夠了。

  問題在於,在中國,大部分人還是把“上大學”等同於“找工作”。假如有一天,念大學和自己日後所從事的職業沒有直接對應聯繫(現在已經有這種趨勢,儘管不是自願),我相信,很多人會同意我的看法:了解社會,了解人類,學點文學,學點歷史,陶冶情操,養成人格,遠比過早地進入職業培訓,要有趣、也有用得多。

  這樣來看中文系、數學系等基礎性學科,方才明白其在本科教育階段的作用及魅力。

  新京報:有數據表明,現在每年報考中文的學生逐年呈下降趨勢,報考北大中文系的學生人數(主要指本科生)也下降嗎?是中文系科的問題,還是社會發展的問題?

  陳平原:這個問題本不想多說,你既然追問,我如實匯報:托北大這塊金字招牌的福,我們的本科招生情況很好。最近三十年,北大中文系沒有擴招,一直穩定在80至100人,視每年考生水平而略為上下浮動。今年情況尤其好,最後錄取了106人。本來我們在京計劃招收5人,可錄取線上共有27人報考,最終錄取了13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