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陳平原:北大中文系的背後

http://www.CRNTT.com   2010-10-10 09:59:06  


 
  所謂大師 “大師”要甘冒被邊緣化的危險

  新京報:清華的老校長梅貽琦曾說,大學之大在大師之大。北大中文系歷史上出現了不少知名的大師,但是今天再提到“大師”,估計會有不少人懷疑。

  陳平原:不做詞語溯源,今人所說的“大師”,主要是指在某一專業領域做出突出貢獻,且品德高超,得到世人尊崇的人。當然,因時、因地、因論述框架的差異,“大師”的標準不一樣。

  比如,為了紀念北大中文系建系一百周年,我們推出“北大中文文庫”,為曾在北大中文系任教、現已去世的名教授,編纂適合於大學生/研究生閱讀的“文選”,讓其與年輕一輩展開持久且深入的“對話”。開列名單時,以1952年院系調整為界,前面是姚永樸、黃節、魯迅、劉師培、吳梅、周作人、黃侃、錢玄同、沈兼士、劉文典、楊振聲、胡適、劉半農、廢名、孫楷第、羅常培、俞平伯、羅庸、唐蘭、沈從文等(按生年排列,下同),後面則是游國恩、楊晦、王力、魏建功、袁家驊、岑麒祥、浦江清、吳組緗、林庚、高名凱、季鎮淮、王瑤、周祖謨、陰法魯、朱德熙、林燾、陳貽焮、徐通鏘、金開誠、褚斌傑。

  具體操作時,碰到很大困難,只好先集中精力,完成後二十種;好在前二十位聲名顯赫,業績廣為人知。在北大中文人的立場,他們就是我們敬仰的“大師”了。但放在更大的政治史或學術史視野,他們中有的依舊是“大師”,有的則稱不上。

  新京報:您認為是“大師”的標準變了,還是時代不需要“大師”,或者我們這個時代很難產生“大師”?

  陳平原:我們這個時代能否產生“大師”?這一追問本身,隱含著某種批評。短期內,人類智商不會發生突變,沒人規定“大師”只能出在哪個時代。但回顧歷史,有時天才成批湧現,讓你目不暇接;有時又十分沉悶,即便那些被捧為“大師”的,也都不夠精彩。這里有外在環境的限制,也跟整個思想/文化/學術潮流的演進有關,強求不得。

  當今中國社會,風氣浮躁,“大師”的帽子滿天飛;希望有更多的人沉得住氣,別整天記掛自己是不是或能不能成為“大師”(那樣活得很累,而且效果不好),甘冒被邊緣化的危險,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磨一劍”,出大成果,做大貢獻。明白什麼是學術的最高境界,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新京報:在歷史上,某種程度上“中文系”似乎就是“知識分子”的同義詞,但是,今天二者的關係似乎愈發疏遠。是“中文系”的角色意識與責任擔當發生了變化嗎?

  陳平原:你這麼說,未免太抬舉中文系了。雖然我是中文系教授,但我承認,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在中國,社會科學比人文學科發展得好;影響國計民生以及政府決策的,是經濟學家、法學家,而不是哲學教授、文學教授。

   中文系師生會寫文章,在社會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更多的是體現“位卑未敢忘憂國”。有“責任”,有“擔當”,但“力量”不太大。

  新京報:以北大為例呢?

  陳平原:具體到現在的北大中文系師生,或許沒有當初的思想活躍,因其大都轉入專業研究。這是整個社會環境決定的,不能怨老師或學生。“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依舊是很多人的夢想———能實現多少,那是另一個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