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關於記憶、遺忘、道歉與寬恕的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0-11-14 09:30:19  


1966年9月,哈爾濱市“紅衛兵廣場”30萬人“黑龍江無產階級滅資造反點火大會”。 (楊秀雲/FOTOE/圖)
  中評社北京11月14日訊/當年的紅衛兵向“文革”受害者道歉,“沒意義“、說什麼都已經晚了”嗎?北京青年報今載陶東風的文章“關於記憶、遺忘、道歉與寬恕的思考”,闡釋了“道歉(以及相關的寬恕)在今天以及未來的重要意義”:    

  《南方周末》、《中國青年報》等媒體近日報道了當年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生、紅衛兵,今年60多歲的申小珂等人,向當年的北外黨委書記、今年87歲的程璧等老教師、老領導致信道歉,以及原北大附中的學生紅衛兵向北大附中退休教師道歉,原北京礦業附中的原學生紅衛兵向該校退休教師道歉之事。這些道歉事件目前看來還是個別現象,其意義仍然不可小覷。

   出乎我意料的是,雖然道歉才剛剛開始,卻已經有不少人對道歉的意義心存懷疑。雅虎視點的調查顯示,對於“如果您或親朋曾受到折磨,你會原諒道歉者嗎”的問題,37%的調查參與者認為“沒意義,說什麼都已經晚了”。在所有的回答中,這個回答的比例是最高的。這就有必要認真闡釋一下道歉(以及相關的寬恕)在今天以及未來的重要意義。

  這種道歉的特殊性在於:它是在整個社會和政府還沒有就歷史做出全面、深刻、徹底的反思的時候發生的。這種道歉和懺悔的動力,主要來自個體的良知和對民族、歷史的責任意識。正如有道歉者說的:“我們不想把責任推給別人,只想在自己的心靈淨化過程中找到一點民族的良知”,“心裡有罪,不會安寧。這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水準。也是為了後代負責”。揭發、檢舉、侮辱乃至無端毆打自己的老師,這類不光彩的事情,很多紅衛兵肯定都幹過,但不少人至今裝聾作啞,諱莫如深,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我敢肯定,這些人不可能重獲自己的尊嚴。

  這首先不是個人的錯,而是我們還沒有健康的、制度化的反思文化、道歉文化、懺悔文化和寬恕文化。這種回避歷史的態度,不但無助於個人心理健康的恢復,不但施害者無法從自己的愧疚感、罪疚感中解脫,受害者也無法從自己的某種“受虐狂想症”中解脫。更加重要的是,這樣一種回避和遺忘的態度,很難使一個民族真正從過去劫難的陰影中走出,真正開始新的生活,開啟光明的未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