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貨幣不緊 房價難降

http://www.CRNTT.com   2010-12-01 08:30:09  


 
  2.模棱兩可的調控目標。調控目標不明確,使得市場對政策理解產生差異,進而產生不同的預期,形不成向下的預期合力。雖然“國十條”開篇就明確提出了調控的目標是“遏制房價的過快上漲”,但界定卻不明確:到底多快是“過快”?非過快的選擇有緩慢上漲、停滯和下降,政策的追求對象是哪一個?這些政策都沒有明確。如果緩慢上漲是政策容許或是政策的追求目標,而現在的市場表現又不能令調控部門滿意,那麼現實當中的緩慢上漲是否速度仍然過快,或者“緩慢上漲”根本就不是政策目標?如果緩慢上漲沒能成為政策認定的“過快上漲”的對立面,那麼“停滯”和“下降”哪一個會是?如果是下降,要下降到多少?總之,政策目標的模糊,令開發商、投機者、自主型的真實需求者各方都在揣摩政策底線,市場各方之間充滿著非理性的博弈。

  3.過往調控歷史使得政府公信力缺失。2008年席捲全球金融危機,也對中國的資產泡沫產生了深遠影響。2008年下半年,中國房地產價格也在市場作用下,開始了自行的調整。但就在這種市場自發的調整剛展開之時,中國實施了規模空前的反危機措施,開始向宏觀經濟體系大規模“放水”,貨幣投放迅速增加,流動性開始泛濫。但在危機初期之時,由於真實需求的下降,貨幣投放並未改變實體經濟領域價格變化趨勢,通貨緊縮態勢繼續發展,從而刺激了貨幣當局進一步維持超寬鬆貨幣的決心和勇氣,力度也愈發擴大,終於引起那些具有高金融屬性的資產(如房地產、大宗交易商品等)價格飛漲。自從2005年國務院新、舊“國八條”和25號文發布後,國家層面的調控房價行為就沒有停止過。但現實的調控效果是,年年調控年年漲、越調越漲,及至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當房地產市場投機者、開發商等眾多參與機構和人員,做好了“死”的準備時,沒想到天降甘霖,空前的貨幣“大放水”讓樓市投機者個個賺得盆滿鉢滿。中國房地產調控的歷史現狀,不僅使得政府政策的公信力受損,而且使得投資者的“抗體”增加,極大地增加了市場對調控的“耐藥性”。

  未來房價走勢判斷

  文章指出,未來房價走勢判斷:貨幣不收,房價難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