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德國前總理:對中國有優越感是錯誤的

http://www.CRNTT.com   2010-12-09 09:16:47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資料圖片)
  中評社北京12月9日訊/“如果我沒理解錯,中國的領導層數年來一直致力於讓經濟發展的成果從沿海地區向內陸擴大。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完成它可能需要百年時間。”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日前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以下是專訪文章“德國前總理:對中國有優越感是錯誤的”:

  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德高望重,在德國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都堪稱傳奇。11月25日,這位年近92歲高齡的老人在德國漢堡參加漢堡商會主辦的“漢堡峰會”期間,接受了《環球時報》的專訪。在談到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問題時,施密特認為,部分西方政治家有優越感,並且視中國為蘇聯的附庸,這些都是錯誤的態度。過去30年中國的發展是成功的,同時也面臨著讓經濟和社會發展更平衡的艱巨任務。解決這個問題,中國可能要花上百年的時間。

現在缺少的是世界秩序

  環球時報:今年12月您將滿92歲,是少有的經歷過1933年經濟危機的西方政要和經濟學家;同時,您在1974年到1982年擔任德國總理期間,德國經濟是最繁榮的;您也是德國戰後最受歡迎的總理之一。面對現在從美國開始蔓延的金融危機,對比過去,您認為,世界各國該從中吸取什麼教訓?

  施密特:這次經濟危機很難和歷史上的經濟危機相比。原因在於,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只影響到世界的一部分國家,即西方工業化國家和日本。而今天,包括中國、俄羅斯、東歐在內的所有國家都融入了世界經濟這一整體。中國的表現更加突出,已經成為世界第二或第三大經濟體。以前中國是無足輕重的角色。所以,我認為拿現在的情況與過去相比不太合適。

  當然,應該說,我們也從歷史中學到了一些東西。2008年,世界上最重要的20個經濟體,它們的政府和中央銀行領導人聚集在一起並做出決定:不再重複上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時的錯誤。當時所犯的錯誤主要是,到處搞緊縮政策,減少資金的流動性。這樣的政策導致通貨緊縮蔓延,最終釀成有上千萬人失業的大蕭條。而這次經濟危機中,通過政府大規模的支出計劃以及中央銀行提高流動性的措施,成功避免了通貨緊縮的出現,從而也避免了大蕭條的發生。儘管世界範圍的經濟增長還是受到了阻礙,但中國的經濟狀況比其他國家好。不過中國也有被批評的地方,比如巨額國際收支順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