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兩岸關係與台灣非理性意識形態漩渦

http://www.CRNTT.com   2010-12-11 00:23:29  


 
  (三)“勇”字說台灣

  福建方言中閩南語和福州話都常用“勇”字。與書面語“勇敢”有相近的意思,又有細微的差別。講某人“勇”,正面的意思有敢出頭,講義氣,有擔當;同時還有負面的意思,就是情緒化或草莽性格。台灣和閩南的鄉親有很相似的特質,講義氣,有擔當,但是由於近些年台灣的泛政治化盛行,大陸民眾看台灣新聞,經常會看到“勇”的事,特別是在選舉時候,在街頭,在議場,政治人物常常激情打鬥,圍毆衝撞,“嗆聲”不斷,所以台灣的政治生活中,“勇”還有若干表演的性質。

  (四)台灣悲情的由來

  1、近代史上的兩岸軍事衝突。在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清政府對台灣的討伐,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元月,施琅率軍攻克花嶼、草嶼,八月,施琅屯兵自澎湖入鹿耳門至台灣;還是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後將台灣割讓給日本(1895年)。台灣的割讓,本質上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掠奪,清政府的衰弱,中國失去的不僅是台灣,香港、澳門、廣州灣、威海衛、旅大要麼被割讓,要麼被“租借”,但是由於政治人物的操弄,台灣歷史觀的偏頗,台灣的割讓,在相當多的台灣人來看,是被大陸的中央政府所拋棄。

  2、“中華民國”成立之後的國民政府與台灣的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的勝利給台灣回歸中國創造了歷史機遇。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接受美、英、中三國共同發表的《波茨坦宣言》,根據1943年的《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日本必須將東北三省及台灣、澎湖列島歸還中國,台灣光復。日本的投降並沒有帶來和平,隨後國共內戰發生,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前發生的2.28事件,極大傷害了台灣民眾的感情,兩蔣統治時期在台灣實施長期戒嚴,形成了“白色恐怖”時代。本來失勢的“中央政府”在台灣的統治,極易演化為外來政權的統治,形成了對國民黨政府合法性和正當性的質疑。

  3、國共內戰之後的兩岸鬥爭與衝突。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後,從初期的反攻大陸,到之後的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兩岸較長時期形成軍事對峙和政治角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金門炮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中華民國”政府被驅逐出聯合國;中美建交,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再次極大動搖了“中華民國”國際法主體地位,第七艦隊退出台灣海峽,瓦解美台軍事同盟;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前宣示的“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雙方長期軍事對抗;還包括李登輝主政時期發生的台海“導彈危機”。

  中華民族是多災多難的民族,從台灣與大陸的近現代歷史關係看,台灣的災難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災難,台灣問題的形成,是國家民族積貧積弱、外族欺淩和內部政黨鬥爭引發內戰所留給兩岸人民共同的歷史遺產。但是,由於長期缺乏交流和台灣內部政治原因,在台灣民眾看來,大陸的中央政權,虧欠了台灣、拋棄了台灣,甚至壓迫傷害了台灣。

  在兩岸關係紛繁複雜的背後,要讀懂台灣,才能維繫中華,瞭解台灣民眾的性格,是加深兩岸的交流,促進兩岸和平發展所要做的功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