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兩岸關係與台灣非理性意識形態漩渦

http://www.CRNTT.com   2010-12-11 00:23:29  


 
  台獨和民粹--壓垮台灣的最後兩根稻草

  (一)“主權”“憲政”的混亂與迷失

  台灣在各種各樣的迷失中,特別是主權問題上的混亂與迷失,台灣的民眾集體迷失於中國和中國大陸之上,遊走於台灣和“中華民國”之間。這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最大的障礙和最為緊迫的問題。這同樣源於台灣的獨特歷史和兩岸對抗形成的複雜糾葛不良的政治邏輯。歷史的“中華民國”,當然是“中國”,很長時間“兩蔣”視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叛亂組織,當蔣氏政府被驅逐聯合國後,表面是大陸外交的重大勝利,實際上兩岸關係也受到了極為嚴重的傷害,台灣的悲愴化為極大的凝聚力,中國代表權的喪失,埋下了“台獨”和未來“去中國化”的禍根,此後雙方長期在外交上的對抗,形成了互為傷害的“雙刃劍”。台灣邦交國的逐步減少,極大地壓縮了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在李登輝、陳水扁主政期間,“去中國化”和台獨活動升級,推動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和國際組織,中國大陸基於反“台獨”的立場,堅決予以抵制與反對,兩岸的鬥爭與對抗升級。居心不良的台灣政客,有了極好的煽動狹隘本土意識的催化劑。台獨政治人物很容易把中國大陸貼上“打壓者”、“壓迫者”標籤,很容易把大陸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鬥爭演繹為製造悲情的政治邏輯--“中國”既不讓“中華民國”代表中國,台灣就要出走;中國(大陸)不給空間,中國要把台灣逼上絕路,讓台灣成為國際孤兒。本來,撇開國家名稱,兩岸同屬中國,中國大陸的外交鬥爭,使中國背負了台灣壓迫者的為名,仇視中國大陸很自然地演化為仇視中國。一群中國的子孫們,成為中國的叛逆,一些諸如“傾中賣台”的口號在台灣堂而皇之盛行,台灣政治人物以台灣與中國並提,大搞一中一台。本土意識在悲情中萌芽、成長發酵,很自然演化為台獨意識。這就是兩岸關係中,由台灣政治人物所催化的複雜糾葛不良的政治邏輯--把對中國大陸的仇視,演化為對整個中國的仇視,進而演化為極端的分離和分裂國家的台獨意識。當這種意識內化為島內主流意識的時候,國家的統一也就進入了艱難而漫長的過程中。

  (二)誰在鼓吹“台獨”和對抗中獲利?

  1、悲情、對抗、焦慮情緒從何而來。台獨人士和民進黨極力阻撓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掣肘執政黨的政策主張,台灣社會尤其南部,在政治人物、親綠媒體(特別是地下電台)偏激宣傳影響下,社會情緒極為偏執。一是製造“兩岸悲情”,造謠渲染大陸打壓;二是強化“南北悲情”,不斷以南北差距攻擊執政黨,掩蓋自身執政績效不彰;三是不單是南部,整個台灣社會普遍存在集體的焦慮情緒和對大陸的對抗情緒,這與台獨思潮氾濫有直接的聯繫。

  2、台灣仍是一批鼓吹台獨的無良政客與所屬媒體、智庫的樂園。一小部分極端政治人物以及所依附的媒體、智庫,人數不多,聲音很大,能量不小,煽動仇恨,搬弄是非,蠱惑大眾。所用方法如大陸文革時期:呼口號、打棍子、戴帽子、抹黑、抹紅,簡單而有效。在他們看來,兩岸交往過程中,大陸所有的善意都是陷阱,所有的真誠都是統戰,所有的謙讓都是矮化,所有的議題都有“主權”,所有的接觸都有陰謀。他們營造自己的勢力範圍和社會基礎,政治人物綁架民眾,又從民眾中取暖;一批民眾在非理性情緒的主導下,成為台獨勢力的馬前卒,也成為台獨活動最終的犧牲品。一些媒體對台灣社會的情緒化和非理性起推波助瀾作用,如台灣當局希望兩岸經濟關係機制化,當大陸領導回應台灣當局,基於兩岸是兄弟,大陸可以讓利給兄弟時,民進黨及親綠媒體大肆反對兩岸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書(ECFA)。《自由時報》鼓吹煽動:ECFA衝垮321萬白領,簽ECFA台灣受制於中共,“主權”受到限制。民進黨及其學者還鼓吹,中共有吞併台灣的企圖,因此不能與大陸簽ECFA。如同當年反對“大三通”,他們也拋出了許多聳人聽聞的話題;而當“大三通”成了既定事實,民眾享受到巨大好處後,他們也就閉了嘴。與其說他們憂心台灣,不如說是憂心政權和利益;與其說他們愛台灣,其實本質上是禍害台灣。台獨頭面人物有了這樣的社會基礎,就能不斷的感受擁戴,享受資源和利益。這就是台灣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