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CPI與GDP:離民生更近的那個最重要

http://www.CRNTT.com   2010-12-17 09:06:50  


  中評社北京12月17日訊/據央視報道,2011年GDP可能繼續保八,CPI升幅則有可能由原先的3%升至4%。央行在全國50個城市進行的2萬戶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居民對物價滿意度為調查以來(1999年四季度)最低,當期物價滿意指數降至13.8%;73.9%的居民認為物價“高,難以接受”,較上季增15.6個百分點;24.8%的居民認為物價“可以接受”,較上季降14.9個百分點。

  新京報刊登上海學者陳東海文章稱,對於CPI與GDP之間的關係,多數人的看法是二者之間呈現正相關的關係。這個看法的理論源於“菲利普斯曲線”。經濟學家菲利普斯在1958年用英國100年的數據驗證了失業率與工資變化率二者之間負相關,這是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線。1960年,美國兩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和索洛驗證了菲利普斯原理,提出了失業率與物價上漲率二者呈現負相關關係。後來,菲利普斯曲線演化為物價上漲與經濟發展具有正相關關係的變種形式。

  但是此後的理論和實際都證明了菲利普斯曲線的局限和無效。

  上個世紀60年代以後,主要發達國家發生“滯漲”現象,經濟發展停滯,但是通貨膨脹卻很高。9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較快,而通貨膨脹卻很低。

  所以美國經濟學大師弗裡德曼揭示:貨幣作用是中性的,在長期內,通貨膨脹與失業不存在替代關係。也可以推論出,在長期內,物價指數與經濟發展之間,不是鐵定具有正相關關係的。也就是說,二者之間不具有內在的、邏輯上的、正相關的因果關係。

  文章表示,雖然菲利普斯曲線已經不再有效,但是卻主宰著一些人的思維和決策,甚至有些人認為“只要GDP數據較高,即使發生通貨膨脹,也值了”。因此,為了GDP數據,不管是財政手段也好,貨幣手段也好,雖然這些手段幾乎肯定會推升物價水平,但是還是長期保持如故。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