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蘇起:“民國”百年 應思考甚麼

http://www.CRNTT.com   2011-01-03 12:10:34  


 
  新心態、新制度、政黨惡鬥,三者相加相乘十幾年的結果是:第一,台灣人才濟濟,但越來越少社會菁英願意獻身政府服務,除非他或她甘願而且自信能夠跨過五道高門檻:公布財產、“立法院”的銅人陣、媒體的聲光熱、兩岸交往的限制、以及偏低的待遇。這五道門檻使求才若渴的馬政府上台迄今經常碰壁。最後,敢於連過五關的事務官轉任政務官者幾佔全部政務官的一半,四分之一強是學者,四分之一弱才是社會其他賢達。在外界變化如此快速、競爭如此激烈的大環境下,台灣政務官來源如此窄化,絕非台灣之福。

  第二,由於政務官人數稀少,主要推動公務的仍是事務官。但今天的事務官除了受到政務官同等的監督外,心理上還要額外擔心政黨輪替的後果、及圖利他人的指控,行動上又受到出境包括赴大陸的限制。結果他們自然更傾向“防弊”而非“興利”,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碰到法令的灰色地帶,他們也很自然的採取從嚴解釋,以求自保。諸多改革當然因此會打折扣。

  第三,“立法院”“朝野協商”的制度讓穩居絕對多數的國民黨成為“實質少數”。結果國民黨不但在“立法院”失去執政最重要的伙伴,還要背負執政不力的罵名。而不能參與協商立法的委員只有轉而問政及論政,而非協助執政。

  第四,媒體蓬勃開放是台灣經濟奇蹟及民主化的一大功臣。但幾年下來,媒體越來越只看台灣內,不看台灣外;看小,不看大;看消息面,忽略基本面;看煽色腥,忽視要聞要事。換句話說,它過去的“興利”角色已經嚴重弱化。

  第五,惡劣的台灣內部大環境讓過去活躍的民間團體日趨疲軟,經費捉襟見肘,不再能發揮過去啟迪民智、蔚為風潮的作用。

  這些民主化的後遺症不應該再繼續摧殘台灣的老百姓、削弱台灣實力。“民國”一百年應該是終點,也是起點。它終結了扁政府的濫權及腐敗,也應該啟動各行各業從“防弊”向“興利”的思維轉換。我們更希望兩大政黨能下定決心揮別過去損人不利己的惡鬥,藉“總統”大選及“立委”改選的機會,比賽提出“興利”的方案供全民選擇。

  能夠這樣,“民國”一百年才真的燦爛。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