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十二五規劃的執行主體是誰?

http://www.CRNTT.com   2011-01-18 10:56:14  


 
  在危機期間,很容易理解政府的幹預。不過,如果政府幹預過度或者過度使用(甚至濫用)杠杆,也會物極必反,導致另一類危機。現在看來,中西方都面臨這個問題。在西方,政府動員的龐大的經濟資源流向金融機構,比較有效地阻止了危機的惡化,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得西方從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但是金融機構等畢竟是既得利益,它們挾持了政府的救市計劃。政府必須拯救它們,因為它們“太大而不能倒”。如果它們倒下,就會導致更大的危機。但是一旦它們挾持了政府的救市計劃,那麼就會轉而追求私利,而不會考量國家的總體利益。這是美國現在所面臨的困境。因此,在歐美,人們不僅對政府的幹預計劃有爭議,而且也早已開始討論政府“退市”計劃,盡管歐美經濟體仍然處於危機之中。
  
  就危機造就既得利益來說,中國較之歐美面臨更大的問題。中國自己沒有金融危機,政府的主要任務是抵禦西方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衝擊。中國政府同時動用了金融、財政和國有企業杠杆,比西方更有效地抵禦了危機的衝擊,使得中國即使在危機期間仍然取得了快速的經濟發展。

  但同時也要看到,和西方的政府幹預一樣,中國的政府幹預也製造了龐大的既得利益,而且是比西方更為強大的既得利益,更難應付。政府過度使用國有企業、金融和財政杠杆。國有企業在金融危機之後大擴張,不僅在其原來的領域擴張,而且擴展到其不應當去的領域,大大擠占了民營企業的空間。國有企業存在的本來意義就是在國家的具有戰略性領域占據主要地位,以提升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但現在國企的性質已經變了,只要有利可圖的地方就有國企。最近一項統計表明,500家民營企業利潤的總和不及兩家國有企業。這表明了問題的嚴重性。財政杠杆的過度使用導致大量的經濟資源導向那些可以產生GDP的領域,而沒有流向那些真正需要財政支持的社會改革領域如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和房地產等。金融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的過度使用導致諸如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等問題。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大多數經濟問題和這些杠杆的過度使用是分不開的。

中國財富差異的一個重要根源

  國企的擴張在導致了國有部門和民營部門之間的失衡的同時也導致了另外兩個不平衡,即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的不平衡,政府作用和市場作用的不平衡。大型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越做越大,並不是因為其技術創新或者管理水平的提高,而是依賴其行政和政治權力的壟斷。這必然導致國有企業大肆侵占中小企業的空間。同時,由國有控制的金融系統也傾向於服務於國有大型企業,而對中小型企業沒有多大興趣。中小型企業面臨著惡劣的生存環境。

  在這樣情形下,政府和市場也必然失衡。國有部門不根據市場規則來運作,政府對其的控制也很難通過市場機制,行政甚至政治的方法就變得不可避免。政府動用行政和政治越頻繁,市場機制就會越扭曲。市場經濟建設已經數十年,但無論是宏觀調控還是微觀價格控制都還必須使用行政手段。西方市場經濟之下的規制型政府對中國來說還是遙遠。實際上,在國有企業和政府之間還存在著非市場關系的情況下,要建設一個規制國家基本上不可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