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誰是賽場上最可愛的人

http://www.CRNTT.com   2011-02-03 08:47:20  


 
  網球帶來的激動,遠出自我的想象,這畢竟是一項小眾的運動,李娜爭冠,新華社發表評論也不得不捎帶著敲打中國足球,來博得大眾的關注。的確大部分的人看不懂網球,李娜希望場邊的中國球迷不要大喊大叫,正是相當於演歌劇的遇上了京戲迷。可是人們還是一如既往地圍觀,他們圍觀的不是網球,而是這個在體制外也能夠張揚的人。

  結論已經板上釘釘了,假如不是李娜的“單飛”,她永遠都無法站在克里斯特爾斯面前,網管中心放棄了金花監護權,反而迎來了令中國網球為之一振的時刻。事實上,中國網球近20年來進步,關鍵詞正是“單飛”兩個字,脫離“組織”,讓網球飛。

  給中國網球帶回來第一座大滿貫成年組獎杯的是鄭潔、晏紫兩姊妹,5年前的澳網女雙冠軍,不僅讓組織上可以寫一個長篇的為國爭光的工作總結,甚至還挽救了頻臨滅頂之災的四川體育。鄭潔、晏紫在墨爾本奪冠的當天,在四川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職業足球宣告破產,澳網冠軍獎杯占據了報紙版面本來應該出現的負面新聞,“搶七”成為最炙手可熱的詞匯,掩蓋了足球的陰霾。

  我認識鄭潔、晏紫青少年時期的教練蔡洪玲,他的丈夫恰好是一個著名的足球攝影師,蔡洪玲的名氣遠沒有他的丈夫大。一手將鄭潔、晏紫調教成國內排名分第一的女雙選手後,她甚至不得不交出教鞭,因為“女雙王”的榮耀不可能讓她獨享,鄭潔、晏紫還是需要先感謝國家,再感謝組織。

  鄭潔、晏紫最後還是飛了起來,還有李娜,其實最應該感謝的是這個時代,因為已經沒有人能夠阻止他們選擇單飛。也許,她們還應該感謝一個人,一個早就銷聲匿跡的人,這個人叫胡娜,鄭潔、晏紫的同鄉老大姐。

  “胡娜事件”或許是中國網球需要可以回避的一個塵封舊事,上面打滿了政治的烙印,但我至今都相信,當年這個二十歲的小姑娘,其實只是不滿足國內冠軍這個名頭,很多年後她說:“1979年,自從我在英國溫布爾登中央球場觀看了著名選手埃弗特的比賽後,我就有了一個強烈夢想,一定要站在中央球場代表中國比賽。”

  胡娜後來站在了中央球場里面,但她已經不能代表中國,甚至不能代表自己,而只是一個“政治避難者”,世界排名前50是她最後的成績。但她是一個被刻意忘記的人物,國內曾經惟一一個網球世家,不出意外地被屏蔽在體育正史之外,回想她在1982年聯合會杯中德之戰賽前的“叛逃”,卻不能不說,也許是她打開了中國網球運動員單飛之門,只不過付出的代價太過慘重。

  現在李娜敢說她打球就是希望得到錢了,更不需要,一個人在月黑風高之夜,用逃離去選擇自己的教練.

  (原題:網球那些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