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提高消費率引導中國經濟二次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11-03-09 08:46:23  


  中評社北京3月9日訊/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要為國人展現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畫卷。這次,提高消費率將作為“硬約束”指標納入“十二五”規劃當中。規劃明確提出要將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長期方針,推動中國經濟更廣泛的結構性調整,並實現經濟由外需驅動向內需驅動,由生產大國向消費大國的“二次轉型”。

  經濟參考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回顧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程,中國擺脫“貧困陷阱”,從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之路十分成功。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正趕上了全球產業與貿易分工體系重組的浪潮,利用自身的資源、成本、市場潛力和產業配套能力強等諸多優勢,中國不僅全面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也實現了向以外需為驅動的生產型大國的第一次轉型。但是中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例如,外需與內需的不平衡、“投資(儲蓄)—消費—出口”的不平衡等等,而這其中消費與儲蓄結構失衡是影響和解決諸多結構性矛盾的關鍵環節。

  數據顯示,從2001年到2009年,國內投資率由36.5%上升到47.7%,消費率卻由61.4%下降到48%,其中居民消費率由45.3%下降到35.1%。目前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低收入國家居民消費率平均達到75%,高收入國家達到62%,中等收入國家平均為57.5%,全球平均為61.5%,中國為35%左右,明顯偏低。而另一方面,中國的儲蓄率持續上升,由2002年的40.4%迅速提高為2008年的51.4%,2009年儘管略有下降,但也達到49%,占2009年全球儲蓄的28%,居於世界首位。

  文章稱,不可否認,高儲蓄與中國經濟起飛階段的“趕超戰略”密切相關。應該講,以高儲蓄率完成工業化、城市化所需要的資本積累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國的高儲蓄-高投資-高增長的過程,是轉型經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在向工業化城市化邁進的過程中,大量資本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而這些資本主要是來自於本國的儲蓄,充足的儲蓄使企業能夠以較低的利率獲得資金,使經濟總量和資本存量顯著增加,從而實現經濟的“追趕”。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