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40歲沒有4000萬就是人生失敗?

http://www.CRNTT.com   2011-04-07 11:51:34  


 
張田勘:高學歷者貧窮未必是恥辱

2011年04月07日08:33南方網 張田勘 學者

  首先要說,董教授說“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價(家)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未必沒有道理。因為,即使希望學生成功或對學生勵志,也是有其價值的。但是,如果說高學歷者貧窮等於(意味)恥辱和失敗,則並非全等於。要是一些高學歷者並不願意過錦衣玉食的生活或掙得富可敵國的財富,而甘於過一種他們認為適合於自己並對社會有利的生活,就難以把高學歷者貧窮與恥辱和失敗畫上等號。

  提出這一點,完全可以從古今中外方面找到一些很容易理解的人和事。在孔子的弟子三千中,學得好的學生至少也應相當於今天的碩士甚至博士了吧,或者具體一點,稱為“國學博士”,其中,顔回可謂名符其實。但是,顔回這樣的高學歷者也一直過著安貧樂道的生活,這是他自己的選擇,所以屢屢獲得孔子的讚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學歷不可謂不高,只是沒有職稱而已。他畢業於美國的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然而卻選擇了在瓦爾登湖畔過兩年又兩個月的平靜生活,自己搭起木屋,開荒種地,寫作看書。這種既簡樸又原始的生活讓其有了心靈的自由和生活的閑適和滿足。但在以金錢衡量成功的標準來看,他的這種生活豈止是失敗和恥辱,甚至是一種對現代文明的倒退。不過,管他的,梭羅自己滿意和快樂就足夠了,而且自認為他這樣的生活同樣是一種成功。 

  如果上述人和事都離我們太遠,那就說說剛被挖掘出來的人物,北京大學哲學系89級湯一介先生招的博士生王青鬆(未讀)和其妻英語系教員張老師,他們在上個世紀末雙雙辭去北大教職,一起退隱山林,和泥築屋,開荒蓄水,植草種樹,耕牧讀書,連生兒子都是自己接生的。他們吃的東西唯一買進的是食鹽。固然,這種生活方式會被認為是倒退,但在王青鬆和其妻看來,這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成功和快樂的人生。

  有了高學歷和好技術而希望發財當官,也未嘗不可,現成的例子也很多,但最有說服力的還是世界物理學界的泰鬥牛頓博士。在經過了多年的研究生涯後,牛頓的生活雖然不是僅夠糊口,大概也是過著緊巴巴的日子。於是在1692年他50歲的時候決定要改善自己目前的窘困狀態,跳槽找一個收入較豐的工作。選來選去,直到1696年哈利發克斯爵士推薦牛頓當英國皇家造幣廠廠長,牛頓才欣然應允。 

  後來的結果應當預料得到,牛頓是真正的名利雙收。由於他的出色工作,英國皇室授予他“造幣局局長”職銜,僅這一職務每年的年薪就達2000英鎊。一個小小的對比就可以知道牛頓在當時是多麼的富有。當時英國建造格林尼治天文台總共才花了500英鎊。所以,像牛頓一樣名利雙收和成為富翁,也無可厚非。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可以理解董教授的“高學歷者的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 

  不過,如果只是以財富來衡量成功顯然缺少了很多東西。因為,財富等於成功只是一個選項和生活方式,而非唯一的標準答案。如果董教授除了對有志於發財的學生說“沒有4000萬身價(家)不要來見我”外,還對有志於當官的人說,“沒有當上部長或總理不要來見我”;對有志於鑽研學問的人說“沒有拿上諾貝爾獎別來見我”;對有志於投身為貧窮者服務的人說,“不像特蕾莎修女那樣就不要來見我”等,就會更全面更無可挑剔,也更有勵志的底氣和說服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