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龍象之爭:超級城市時代怎樣生活

http://www.CRNTT.com   2011-05-02 08:25:11  


 
鏈接:

外媒:中國打造全球最大超級都市 相當26個倫敦

   來源:中國經濟網 2011年01月26日12:40

  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26日訊(王紅娟)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Sydney Morning Herald)今天報道說,中國正在計劃打造全球最大的超級都市,位於中國南方珠江三角洲附近的九個城市將合併為一,總面積高達16000平方公里,相當於26個大倫敦(Greater London。包括倫敦市區和郊區),比兩個威爾士(Wales)還大。

  報道中說,即將誕生的這個超級城市將成為中國製造業和出口加工業的中心,從廣州一直延伸到深圳。將被包括進來的城市包括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惠州和肇慶等。

  國際上通常將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稱為超級都市(mega-city)。中國即將產生的這個超級大都市總人口將超過4200萬,超過目前全球最大的超級都市東京。

  《悉尼先驅晨報》的報道中說,未來六年這九個城市之間將上馬150多個大型基建項目,涉及交通、能源、供水和通信及寬帶網等領域,總投資將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這些基建項目完工後這九個城市之間的聯繫將會大大加強,成為一個完善的都市生活圈。此外,廣州還將修建高鐵與香港相連。

  這個計劃的提出者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馬向明介紹說:“這個計劃的設想是隨著城市之間的進一步融合,居民可以更加自由地往來並分享不同城市的資源。”他表示,目前還沒有給這個超級大都市規劃起一個響亮的名字。

  馬向明說:“我們肯定不會仿照"大倫敦"和"大東京"的叫法,因為這九個城市合併成整體後並沒有一個明確的中心。”

超級城市體的夢想與現實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作者:王玉光 2010年10月26日13:49

  經過多年高速工業化、城市化的推動,珠三角經濟地理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穗、佛、深、莞率先出現同城化趨勢,珠三角內部城市走向有機融合

  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美國國內進行了一次著名的產業大轉移,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從“積雪地帶”向“陽光地帶”邁進。

  “積雪地帶”是經濟發達但氣候寒冷的美國北部及東北部地區,“陽光地帶”則是美國南部及西南部地區,陽光充裕,但經濟落後。

  為彌合“積雪地帶”與“陽光地帶”的經濟裂縫,從肯尼迪時代到裡根執政中期,美國政府採取措施推動產業轉移。這造就了日後持續的繁榮:從1978年到1983年5年間,美國消費增長最快的25個城市中,有19個城市屬於陽光地帶各州。當今幾個舉世聞名的高科技工業科研生產基地,其中有4個在“陽光地帶”,比如加州的“矽穀”和北卡羅來納州的“三角研究區”。

  如今,類似的故事正發生在中國南方的珠江三角洲。作為中國最富有的地區之一,在2009年人均GDP即已逼近1萬美元大關、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線的珠三角,在領銜中國經濟快速發展30年後,開始“調頭向內”,著力於解決內部發展平衡問題。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秘書長陳耀曾撰文認為,這種現象在“十二五”期間會集中出現,是新一輪的“沿海經濟再造”。

  但廣東的官員們卻更願意將其理解為一次“療傷”行動:珠三角的GDP總量是粵北山區的5倍,是東西兩翼的4倍;2007年,廣東地區差異系數為0.77,全國是0.67。“熱土”與“寒極”並存於珠三角內外,被官員們定義為廣東多年不治的“內傷”。

  如何讓“寒極”也變成“熱土”,破解區域協調發展的難題?廣東提出了一種新思路:用產業和勞動力的“雙轉移”衝破行政疆界、推動區域的聯繫、對接和一體化。

  8月下旬,一份旨在完成上述使命的《珠江三角洲城鄉規劃一體化規劃(2009~2020年)》正式出爐。規劃提出,要在珠三角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基本公共服務、城鄉規劃和環境保護五大方面進行一體化布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