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牢牢把握本幣升值主動權與可控性

http://www.CRNTT.com   2011-05-12 08:13:31  


 
  文章表示,傳統的匯率決定理論,只是從經濟規模、要素流動性、通脹水平等宏觀基本面大致推斷出一國原則上宜實行何種匯率制度,或在多大程度上偏離了所謂的“均衡匯率”;卻無法讓人明白,明天或下周的人民幣匯價具體是怎麼確定的。而從公共政策研究的視角來看,一國政府在制定匯率政策時,除了考慮它對社會整體福利水平會有何影響外,往往還受到國內利益集團游說和外部集團政治壓力的影響。中國政府近年來一再明確表示,“我們將自行決定人民幣的升值步伐,外部壓力從來不是考慮的重要因素。”但外界一直在密切觀察推動人民幣升值過程中的所謂“保爾森效應”、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效應。

  2006年9月,美國財長保爾森上任後首次訪華,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在4天內連續擊破7.94、7.93和7.92三個關口;2006年12月,保爾森率團來華開展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又突破7.82關口;2007年3月,保爾森任內第三次訪問中國,人民幣匯率逼近7.74的關口,再次創出“匯改”以來的新高;2007年7月,保爾森的第四次訪華帶來的效應並不明顯;但2007年12月保爾森第五次訪華前夕,“保爾森效應”重新放大,人民幣連續升值至7.38附近。

  就在本月,隨著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華盛頓開幕,這種情景再次上演。當然,這種反應可以部分理解為市場(如外匯市場做市商)自發形成的預期所致;但可以肯定,市場的強烈升值預期絕不是無緣無故的,它正是建立在對以往中國如何應對外部壓力的經驗觀察基礎之上的。問題是,這樣的循環還能再繼續下去嗎?

  文章指出,當我們以為用一兩次大幅升值就可以消弭外部壓力時,最多只能讓人看到短暫的和平與希望。因為很快,美國又將重新表達不滿,提出新的升值要求。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看,一次性大幅升值並不是一個好的策略,它只能為參與博弈的另外一方鞏固如下信念:政治施壓是有用的,它可以換來下一次更大幅的升值。另外,從外部壓力的來源來看,中國面對的並不是單一對手,而是由包括行政部門、立法部門和各種利益集團共同構成的複雜行為體,其期望收益也不完全一致。讓美國行政部門消停,並不見得能讓美國立法部門和利益集團消停。

  通常人們所說的“匯率”,事實上包括了兩個部分:一是匯率中心平價,二是匯率的波動區間(或稱之為“彈性”)。中心平價指的就是央行公布的官方外匯價格,所謂的升值,主要也是指中心平價的持續上升過程;而匯率波動區間則較少為人所關注。過去六年的“匯改”,人民幣在中心平價上已經走了很遠,在2005年7月21日和2010年6月22日更直接出現了兩次大幅升值;但擴大波動區間方面動作卻不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