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悖論:經濟發展亮麗馬英九民調卻黯淡

http://www.CRNTT.com   2011-05-13 08:22:06  


 
  其二、是普通民眾未能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這個問題又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台灣是淺碟型經濟,高度仰賴出口,目前台灣地區的經濟增長,是處於“台灣接單,島外生產”的經營模式。去年台灣雖然出口表現甚佳,但只有特定廠商會直接受惠,一般民眾沒辦法感受到好處,經濟即使高成長,民眾比較沒感覺。

  實際上,由於產業外移,島內企業紛紛採取“三角貿易”(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雖然對GDP有所貢獻,卻無助於促進就業及改善薪資,結果經濟成長只有大企業受惠,生產過程中的工薪支出並非由台灣地區的工人所享受,勞工還是苦哈哈,更要面對房價炒高、物價上漲等問題。另一方面則是生產成本增加,但轉化為工人薪金的價值並不多,實際上有數字顯示,工人工資十年來只增加百分之四點八九。

  其三、是受益領域不均衡,既是行業不均衡,也是地域不均衡。前者,主要是開放大陸居民到台灣旅遊,是以往團進團出方式實行,只對少數特定業者有利,受益者是與酒店、旅遊巴士等直接相關的行業,其他與旅遊有關的周邊行業如計程車等,就分不到這杯“羹”;今年下半年若順利開放陸客“個人遊”,在觀光客活動範圍更廣的情況下,將有更多人受惠於陸客的消費能力,並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進而擴大內需市場。後者,開放大陸居民旅遊台灣,目前主要是台灣北中部地區受益,南部仍未直接分到“餅仔”。尤其是目前台灣經濟復甦北熱南冷,都會區熱而非都會區冷;受惠於兩岸開放增溫的產業熱,但尚無法從兩岸交流中得利的產業冷。

  其四、是失業數字仍然偏高,仍然達到百分之五點二二,僅略低於二零零九年受國際金融危機衝突而創下的百分之五點八五的歷史最高紀錄,但仍是史上第二高。為此,貧富差距持續創下新高,一般民眾的薪資仍處於十二年前的低水準。島內有超過一百萬受雇員工,每月薪資仍在兩萬元新台幣以下,接近最低工資水準。除了少數領先復甦地區的領先復甦行業(例如竹科的科技業員工)的工資報酬有所提升之外,去年台灣的平均薪資接近零成長。這在在都顯示財富分配越來越不均衡,絕大多數的經濟成果,都流向了少數人的口袋之中,一般民眾的所得僅能維持溫飽,更談不上改善生活與消費。人均GDP雖然往上大幅增加,但增加的部份都是在最上層的所得,其下的所得有的甚至不增反減。在此情況下,由於所得不能分配到一般民眾的手中,這些未得到實質好處的民眾也就不可能額外增加消費,缺乏大眾的消費,企業也就無法再從市場中獲得利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