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東亞官場為何常刮自殺風

http://www.CRNTT.com   2011-07-29 11:53:01  


 
  ■ 歐美官員多引咎辭職

  相比中日韓等東亞國家官員自殺多發現象,歐美國家有關官員自殺的報道很少。最讓美國人震驚的是,1987年1月22日,被指控貪污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財政主管羅伯特舉行記者發布會,所有人都以為他會宣布辭職,但他冷靜地掏出一把槍,在聲稱自己無辜後自殺。羅伯特自殺前面臨高達55年的監禁和30萬美元的罰款。俄羅斯官員自殺的案例相對也很少。近兩年比較轟動的是7月5日,俄總檢察院年僅45歲的局長維切斯拉夫-西佐夫在辦公室開槍自殺。自殺前,他曾給夫人打電話說:“娃柳莎,我現在感覺非常不好!一切都完了,再見!”有報道說,西佐夫不願參與對莫斯科州一起地下賭場案件的檢察工作,因此引來上級不滿。

  在英國,常聽到政府官員因工作失誤引咎辭職的消息,但官員因壓力大或醜聞自殺很少見。倫敦大學社會學者普朗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歐洲國家公務員的生存壓力沒有亞洲同行那麼大,只要把手頭工作做好,每個月就會有可觀的工資,退休後還會有一大筆退休金,因此多數官員不會“心生他念”。

  歐美官員對待抑鬱的方式不同於東亞國家的官員。在美國人看來,抑鬱是一種很常見的精神疾病,甚至連亞伯拉罕.林肯和丘吉爾這樣的歷史名人都被傳有抑鬱症。因此,患有抑鬱不意味著一定要去“親吻死亡”。前美國參議員勞頓.切利斯1991年公開自己患有抑鬱症後,仍當選佛羅裡達州長。來自肯尼迪家族的帕特里克也在公開承認自己患有抑鬱症並有藥物依賴後,繼續擔任了多年的眾議員。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大衛.克拉克認為,相比普通民眾,被選舉出的政府官員自殺傾向要小。克拉克說,各種政治或私生活中的錯誤一旦公開,美國政客肯定會有羞恥感,為此引咎辭職,但僅憑政治壓力不會讓他們選擇自殺, “我們有太多的政客經歷了非常糟糕的情況,但他們沒有選擇輕生”。

  ■ “中國官場文化”還不科學

  如何減輕官員的工作、生活和社會壓力,是東亞國家媒體和學者關注的話題。日本《時事評論》2009年曾議論說,官員是“國家政治體系的柱石”,在壓力增加的情況下,應當善待他們,為他們減壓,否則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會受到破壞。為此,日本精神健康研究所在一份報告中說,官員精神壓力的一個基本問題是沒有得到足夠休息,建議官員“多睡覺”。該報告還帶動一些政府機構和企業的行政人員啟動“每日午睡1小時”的活動。日本社會研究所一個分析組2010 年建議,應為基層官員配備專職心理咨詢師,為他們提供及時的“心理按摩”,疏導他們的“壓抑心情”。

  對中國官員自殺率升高的現象,有日本學者曾說,中國官員因為高壓成為 “弱勢群體”,一些人自殺也是這種現象的體現。在韓國,官員有時也成了受保護的“弱勢群體”。2010年8月,韓匡最高法院受理一起家屬為自殺公務員申請政府補償的訴訟,最終判決是,因工作壓力過大導致自殺的公務員可以認定為“公務傷害”,並獲得政府補償。

  在記者採訪中,辛向陽強調,目前一些官員不適應壓力、選擇自殺的現象應該屬於偶發性事件。還有學者表示,官員心理健康出問題主要原因是壓力大,而壓力來自不科學的工作方法。蔡霞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不會選擇結束自己生命。一些地方政府機構“白加黑”的加班現象成了常態。蔡霞不認可這種以大量消耗人力、時間來開展工作的方式。她說: “我們要把幹部和官員當人看,而不是當成政治符號,尊重和保障他們的休息權。”

  美國政府官員在從政前通常幹過其他職業,如在商界、教育界、法律領域有一定的工作經驗。相比之下,東亞國家的官員多是從校園出來後直接進入政府部門,缺乏社會實踐和基層經驗。特別是在中國,幹部選拔過程中又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給官員帶來很大的晉升壓力。對此,蔡霞提到,我們在用人制度上也有不科學的問題。她認為,儘管中國的幹部制度改革有一些成績,但一些地方在官員的提拔、升遷或調動方面還存在“台面下的潛規則操作”。由於缺乏制度化和客觀的評價機制,一些官員在工作中不安全感比較高,對自身的前途難以把握。因此,當遇到偶發事件使其壓力大增時,這種不安全感就會轉化成極端行為。(△《環球時報》記者莽九晨/盧昊/紀雙城/姜珊/李亞龍/段聰聰)

  (本文來源:2011年7月29日 新華網評)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