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兩岸和平發展與中國和平發展不可缺

http://www.CRNTT.com   2011-08-05 00:11:04  


 
  值得關注的是,2002年11月胡錦濤在黨的十六屆一中全會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後,提出了一系列新形勢下對台工作的新思路、新主張、新論述。突出的是2005年4月29日胡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國共兩黨主要領導人60年來首次共同發表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2006年4月16日胡總書記與連戰第二次會見強調,“和平發展理應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成為兩岸同胞共為之奮鬥的目標”。此後胡錦濤還就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提出4點意見:要繼續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要繼續維護國共兩黨、兩岸雙方的良性互動;要繼續穩步推進兩岸交流合作;要繼續保障台灣基層民眾共享兩岸交流合作成果。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正式寫入“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2008年12月31日胡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更進一步完整地闡述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戰略思想。

  兩岸和平發展,是人民需要的最大公約數。如今,不僅是兩岸人民可以直接雙向往來,更重要的是血濃於水,情緣相連,難以割斷。島內多次民調顯示,80%以上的台灣民眾,希望維持兩岸“和平、互利、雙贏”的現狀。台灣主流民意顯示,不希望因“台獨”引發兩岸兵戎相見,同胞相殘。事實證明,民意決定兩岸必須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此路符合歷史與現實,此路通向最終解決台灣問題,除此別無選擇。

  兩岸和平發展,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必經之路。盡最大誠意和最大努力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符合台灣民眾“求和、求利、求發展”的主流民意,有利於維護亞太地區和國際局勢穩定,有利於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然,要看到兩岸和平發展的過程,即時間不會太短,階段性沒有10年、20年乃至更長時間不算階段性。和平發展階段的時間長短,主要取決於台灣、大陸和國際三方面因素,其中台灣因素中的台灣民意,更加至關重要。

  就台灣民意來講,台灣民意一直是決定台當局兩岸政策走向的重要因素。過去20多年,台灣民意迫使當局開放兩岸政策有許多實例,可舉3個典型的例子給予佐證:

  一是1987年11月蔣經國先生晚年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簡單講這一政策之所以出台,是當時執政的國民黨當局作出了順民意、合潮流,深得人心的正確決策所致。但更重要的是,當時國民黨當局有著巨大的民意壓力。據1987年8月台灣《自立晚報》報導的一份民調顯示,民眾認為前往大陸探親“早就應該開放了”的比例達到64%。此一資料顯示,當年數十萬退踞台灣的國民黨老兵的訴求,已成為一股強大的民意,無法阻擋。當然,如果當年蔣經國有壓力,沒行動,那今天兩岸關係會是何種狀況,不得而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