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內地大學語文的進退之窘

http://www.CRNTT.com   2011-09-07 11:46:46  


 
  大學語文的問題不在任課教師身上,而是這門課程的目標,以及相關的編撰思想,本身就有致命問題,它是“文學教育”的異化,但很多學者自己,也把這兩者混為一談了。有人引用了幾位老科學家的話來證明大學語文的重要性。錢臨照先生說:“理工科大學開設文史課程,讓學生讀點中國文學,很有意義。”錢偉長先生說:“理工科學生也必須懂人文科學,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學藝術方面的修養。”

  兩位科學家說得沒錯,但是報道者卻混淆了概念,把“中國文學”、“文學藝術”等同於大學語文了。這就好比你點了一份雪花牛排,侍者給你端來了一塊死豬肉。

  大學語文的異化是我們這個國家教育異化的典型象徵。

  大學語文的主編徐中玉教授對此看得最清楚,他在一個訪談裡說到:大學語文在建國前許多高校都已開設,名稱和叫法不全一樣,有叫“中國文學名著選讀”,有叫“文選及習作”,口頭統一名稱叫“大一國文”。

  從徐中玉教授的回憶中可以看到,大學語文和“文學名著選讀”、“文選”完全不是一回事。

  《中華讀書周報》四月十三日陳潔報道:“朱自清、聞一多、陳夢家、許駿齋、劉文典、唐蘭、羅庸、浦江清、魏建功……這不是在列舉近代學術大腕,而僅僅是羅列一九三八年西南聯大大一課程的授課老師。授課內容分別是《古詩十九首》、《詩經》、《論語》、《左傳》、《文選》、《史通》、《唐詩》、《宋詞》和《狂人日記》。”

  這些課程內容基本上都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作品,任課教師均是術業有專攻的一流學者。無論理工科文科的學生都可選修這些課程。相比之下,今日大學語文就是一個雜貨鋪,什麼都有一點,什麼都淺嘗輒止,而不能深入地學習、體會和研究。對於大學生來說,恰恰是這種有極深學術背景的專業課程,對他們最有價值。

  在中國的教育模式下,十幾年中小學畢業之後,無論升上大學哪個系,他們的基本文理科知識都差不多,理工科學生的語文水平也不比中文系歷史系外語系的學生差,都在一個起跑線上。有些理工科學生把唐詩三百首背得滾瓜爛熟,把四大名著反覆看好多遍。他們進了大學,正是心智發育成長而向更高的自我探尋和自我培育過程轉型時期,這時如果在學校裡碰見一名學者開了一門“李白詩歌研究”,或“《紅樓夢》研究”,或“英美幻想文學研究”之類的課程,報名聽課一個學期學下來,甚至一年學下來,真正所感所得,豈不比聽那枯燥乏味無所不包的大學語文多得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