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制裁叙利亞會有多大效果?

http://www.CRNTT.com   2011-09-15 09:26:15  


制裁發起國與被制裁國原先貿易聯系越緊密,制裁就越容易成功
  中評社北京9月15日訊/9月2日,歐盟決定對叙利亞實施石油禁運,要求總統巴沙爾停止暴力鎮壓反對派,早前美國也頒布了對叙利亞的制裁措施。懷疑論者經常以古巴和伊拉克為例懷疑一切經濟制裁的效果。事實上,制裁成功與否取決於多個政治及經濟變量,找准目標,對症下藥的制裁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 效果不定,制裁歷來備受爭議

  制裁能作為戰爭的替代品,可以起到改變政權等多種效果

   制裁是國際社會中許多國家的對外手段的主要部分,是迫使受到制裁的國家按特定方式或途徑行事的工具。美國前總統威爾遜稱,制裁能作為戰爭的替代品。從1915年到2000年,世界各國共發起了174次制裁。

   一般來講,制裁發起國在運用這一種間接干涉別國決策過程的工具,希望起到以下幾種效果。第一,可以輕微地改變別國的政策,或別國僅對於某一具體事例的做法,例如希臘曾發起了對阿爾巴尼亞的制裁,成功地縮減了被囚禁在阿爾巴尼亞的希臘公民。第二,能改變他國政權或促進民主化,如海灣戰爭後美國對伊拉克的全面制裁旨在推翻薩達姆政權,蘇聯對南斯拉夫的制裁旨在推翻不聽話的鐵托政權。第三,打擊受制裁國的軍事冒險行動及削弱其軍事潛力。美國在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對其實施了糧食禁運等多項制裁。冷戰時期,美國國會成立了多國出口控制協調委員會和中國委員會,意圖削弱蘇聯和中國的軍事實力,阻止或至少是放緩其在軍事領域的進步。

  制裁有其局限性,有效與否取決於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

   從制裁誕生的那天起,對於制裁是否有效的爭論便一直伴隨其左右。美國對古巴長達40多年的制裁和聯合國對伊拉克的全面制裁都沒有達到制裁發起國所期望的效果。但同時,制裁成功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例如希臘在本國公民被扣押後對阿爾巴尼亞的制裁,以及中國在法國向台灣出售先進軍火後對其發起的制裁。事實上,制裁成功與否取決於制裁發起國的具體目標,同時也取決於雙方的多種政治及經濟因素。

   彼得森經濟研究所對大量制裁案例的研究表明,當制裁的目的為輕微改變他國政策時,一般成功率較高(51%)。當目標為更高級別的,意圖改變政權及削弱他國軍事潛力時成功率較低(31%)。目標國是否屬於民主政體,是否屬於敵對國家等政治因素,及制裁帶來的損失占GNP的比例,雙方之間先前的貿易額等經濟因素,都會顯著影響制裁的效果。

  ■ 制裁敵對,獨裁等類型國家收效甚微

  制裁欲推動叙利亞民主化,此類制裁成功率約三成

   除去一切複雜的因素,完成一個成功的制裁行為是很簡單的,即受制裁國因被制裁而付出的政治和經濟代價一定要大於服從制裁發起國的要求而付出的政治和安全代價。歐美各國要求阿薩德政權停止對反對派的鎮壓,阿薩德本人下台並立即開啟民主化進程。此種類型的制裁一般不太可能使制裁的代價高到足以獲得制裁國的順從。

   具體到叙利亞的例子,制裁使得叙利亞每年損失45億美元的石油出口,並使叙利亞的部分企業失去了在美國市場的經營資格。但如果叙利亞為了保住45億美元的出口額而滿足西方國家的要求,將致使現政權倒台並威脅到阿薩德本人的人身安全。為此付出的政治代價遠遠大於制裁帶來的經濟代價。根據美國學者霍夫鮑爾等人對一個世紀以來制裁的統計,以改變政權和民主化為目標的制裁共發生了80例,其中成功25例,失敗55例,成功率只有31%。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