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新婚姻法出台讓愛情變為買賣?(下)

http://www.CRNTT.com   2011-10-11 14:41:59  


 
  1990年代:物質衝擊

  男版:成功的博士,國際級高新技術專家,投資美、中兩地,貌端體健,重情愛家,開朗正直,離異無累,尋30歲以下,1.60米以上,大專以上,貌姣好,才氣高,性格柔,目光遠,願走向世界的貞潔未婚女孩,近照多張(非藝術照)寄×××。

  女版:未婚美女,26歲,1.68米,形象策劃,容貌卓群,白皙修長苗條,顯豐滿,氣質出眾,聰慧純潔專一有愛心,尋30-36歲,1.70米以上,豁達有責任感,穩重,文化修養高,名車,物業中型公司經濟雄厚未婚男士。

  —摘自1999年《深圳青年》

  熱門詞:膚白貌美、有事業經濟基礎、從事高科技產業、留學歸國

  社會學家穆勒裡爾認為,人類的婚姻具有經濟、生育子女和愛情三大動機。現實的婚姻生活不僅僅是愛情,還有許多複雜的考量,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貧富兩極的鴻溝逐漸形成,經濟條件在中國擇偶觀念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和1980年代希望對方“有事業心”“有上進心”等模糊的潛能要求相比,1990年代的征婚廣告中,女性更希望對方具備“企業管理者”、“有經濟實力”、“海歸人員”等能帶來直接物質好處的現實條件。

  1990年代多項研究都表明,這個年代的青年在擇偶時,注重對方家庭經濟因素的比重在不斷上升。

  “郎才女貌”的婚配模式仍然占據社會主流:經濟優越的男性更直言不諱,要求女方年輕貌美。

  上海社科院的徐安琪研究員在《擇偶標準:五十年變遷及其原因分析》中提到,職業、收入、住房等社會經濟條件,和容貌、身材等外表形象是人之常情的指標,但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物質利益”和“金錢萬能”曾被視作萬惡之源屢遭批判,看重異性的長相、身材也曾被指責為庸俗的擇偶觀。隨著“政治第一”和“以階級鬥爭為綱”時代的結束,金錢、物質重新被認可為婚姻不可缺少的基礎,為異性的美貌、氣質所吸引也不再被指責為“生物型”的擇偶觀。因此,1990年代選擇配偶的經濟取向的強化,是對特殊年代的禁欲主義以及過於“革命化”、“階級化”的戀愛觀的歷史糾正,或稱之為“人性的複歸”,隨著現代化的進程,他們的擇偶取向也將更看重個性氣質或忽略物質因素。

  事實如此,經濟條件在婚姻中日漸重要的同時,愛情、興趣、品格等因素也在升值,北京大學心理系的錢銘怡教授認為,女性擇偶在注重物質的同時,也部分回歸了人的本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