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阿拉伯轉型陣痛與中國角色

http://www.CRNTT.com   2011-10-13 09:34:37  


朱威烈教授
  中評社北京10月13日訊/今春以來,阿拉伯多國政治動蕩經久未歇,9月下旬寧夏回族自治區卻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中國—阿拉伯國家經貿論壇,22個阿盟成員國悉數派高階代表團與會,凸顯中阿關係熱絡的一面。近日,就此番阿拉伯變革的動因、潛在影響及中國的相關角色等問題,《南風窗》記者對中國阿拉伯研究的重鎮——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朱威烈教授進行了專訪。
  
  “社會轉型期的陣痛”

  《南風窗》:2011年可謂阿拉伯變革年,您如何估計這場變革的深度、廣度?歷史上有類似的變革潮嗎?

  朱威烈:這次中東的變局,應該是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標誌性事件,不僅觸動了處於伊斯蘭世界核心地位的幾個阿拉伯國家,而且波及整個伊斯蘭文明體系。伊斯蘭會議組織1969年成立,到今年6月28日在哈薩克斯坦開會改名為伊斯蘭合作組織,現有成員國57個,人口10多億,因此對它的影響是個全球性的問題。

  回頭看,阿拉伯世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納賽爾革命、伊拉克革命、也門革命等,出現了一個民族主義浪潮,很多國家獨立,或擺脫殖民統治,或推翻封建王朝,最後一個是利比亞革命,1969年卡扎菲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成立了利比亞大民眾國。第二波政治浪潮發生在1970年代,就是1967年第三次阿以戰爭之後,伊斯蘭的復興主義抬頭了,標誌性的事件就是1979年霍梅尼革命,巴列維王朝被推翻了,成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最近這次,是第三波浪潮,從突尼斯開始到埃及到也門到利比亞到叙利亞,波及面非常廣闊,從來沒見過。性質也不是反對外來侵略,而是內部的民主、民生等問題。根本問題是政經領域的發展模式還沒有確定下來,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懸殊,管理方面弊病叢生,大眾對伊斯蘭價值觀的認知產生了分歧,主流的意識形態無法建立。所謂的變革就是針對這些問題來的。

  在過去,中東國家往往把所有的國內問題都推在外因上,歸咎於以色列占領、美國侵略等等,而不是自己想辦法往前走。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跟上了,阿拉伯國家、伊斯蘭國家沒跟上,所以當前這個轉型,從群眾運動到武裝起義多種表現形式,反映的都是民眾要求改變現狀,讓本國跟上經濟全球化所形成的現代化建設進程。當地媒體以“艱難的分娩”來形容,我則稱之為“社會轉型期的陣痛”,轉過去不是一帆風順,要付出代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