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緬甸之春”到了嗎?

http://www.CRNTT.com   2011-10-16 08:10:54  


   
緬甸的改革能衝破黎明前的黑暗嗎?

  憲法仍然賦予軍方最終話語權
  
  儘管緬甸進行了政府重組,創立了新的憲法,重新建立了議會、行政和選舉機構,也進行了接近100%投票率的選舉,但是仔細分析,軍人仍然在統治著這個國家,儘管披上了一層遮羞布,本質還是新瓶裝舊酒。在掌握國家最高立法權的聯邦議會中,無論是上院還是下院,軍人的席位都占有1:3的比例。而且他們直接由國防軍總司令任命。

  總統和副總統是由三個選舉團來選舉,其中一個是院中的軍方議員組成的,也就是說總統在軍方的影響下選出。憲法雖然規定總統是國家最高行政長官,有權任命聯邦部長和副部長,但是國防、安全與內政、邊境事務的部長和副部長人選只能由國防軍總司令決定。其他部的部長擬任人選,總統也應徵求國防軍總司令的意見,或者根據其意見安排軍職人員擔任其他部的部長。

  總統有權批准政府部長、副部長辭職,對未執行有關指令的可以免職,但是對軍職人員擔任的部長和副部長的辭職與免職應與國防軍總司令達成一致意見。緬甸總統的產生本身已經是在軍隊主導下的產物了,然而國防軍總司令又進一步對其權力進行“侵蝕”。

  不僅如此,軍人在緬甸政治中的優勢主導地位,通過“國防與安全委員會”的設立得到進一步的強化。總統的一切重大權限的行使幾乎都要獲得它的同意、“建議”和“提議”,它的人員組成是11名成員中至少有6人是軍人。當然昂山素季在規則上就被排除在總統人選之外。

  改革走回頭路也有先例 

  這一系列的權力安排,讓我們不免想起之前緬甸軍政府的幾次看似開明的做法,到最後都走了回頭路。上世紀90年代中葉以及隨後的2002年至2003年,將軍們與由昂山素季領導的反對力量間似乎進行過多種形式的和解。然而,這兩場改革均無疾而終,並且最後都引發了政權中強硬派的強烈反對。比如90年代,丹瑞將軍上台後,曾經釋放了1200名政治犯,也恢復了大學的正常課業,還解除了對昂山素季的監禁,甚至召開了制憲國民大會。然而最終因為與反對派的矛盾無從化解,演變成了街頭抗議,於是軍政府一改態度,以至於大學和國會統統關閉,形勢一切照舊。其中軍政府的反覆和對民主的容忍度低是主要原因,但也不排除一個因素,即當時外部制裁沒有解除,對緬甸的新舉措甚至沒有好的回應,反而增加了緬甸內部強硬派對改革的懷疑,這一次國際社會和緬甸反對派如何面對呢?

結語

  吳登盛上台後除了上述進步以外,緬甸政府還解除網絡封鎖、公開國民議會過程,允許自由報道民主力量和反對黨的活動、允許外國媒體在緬甸設立記者站…不管這些到底是不是還會像以前那樣有做做姿態的嫌疑,但是緬甸國內的反對派和外部的國際力量都不應該像以往那樣冷漠,應該抓住他們釋放的善意,為了社會的和解和轉型成功,不放棄爭取的機會,冒險也是值得的,至少接觸總比不接觸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