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錢穆美化了傳統政治嗎?

http://www.CRNTT.com   2011-11-05 10:24:44  


錢穆先生
  中評社北京11月5日訊/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曾經認為,一部中國史,並不能籠統稱為一部皇帝專制獨裁的歷史。他的這一觀點,在許多人眼里是對中國傳統政治的美化。文史學者黃波今撰文“錢穆美化了傳統政治嗎?”,就此闡述相關見解:

  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曾經認為,一部中國史,並不能籠統稱為一部皇帝專制獨裁的歷史。他的這一觀點,在許多人眼里是對中國傳統政治的美化。其實批評者並未透徹了解其意見。

  按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表述,明清兩代的確處於皇帝專制獨裁之下,明以前則不然。而錢穆之所以得出這樣一種判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明以前有“宰相”的存在。

  錢穆認為,在明以前的傳統中國,皇室和政府之間是有一種職權劃分的。世襲的皇帝是政治領袖,是國家的元首,象徵國家的統一,而宰相則是政府的領袖,負政治上實際的責任。

  作為負政治實際責任的宰相,對皇帝當然是有制衡作用的。宰相如果認為皇帝言行不當,可以“諫諍”,而最激烈的對抗,則為“封還詔書”與“不肯平署”兩種。所謂“封還詔書”,就是皇帝下一道詔書命令政府辦理某事,而宰相認為不可,則可將詔書徑直退給皇帝;所謂“不肯平署”,就是臣下有所奏請,皇帝已認可,轉給宰相時,如果宰相不贊同,則可以拒絕簽字。

  相權對君權的制衡,乃至二者的衝突,史書上並不鮮見。漢哀帝時欲給幾位外戚封侯,宰相王嘉即封還詔書,並對皇帝講了一通“王者代天爵人,尤宜慎之”的大道理,簡直近於訓斥;漢文帝寵愛鄧通,鄧通仰仗這一點,對宰相申屠嘉有所怠慢,申屠嘉退朝命令鄧通到丞相府來拜見,不來將要殺他。鄧通向皇帝求情,文帝說:丞相召見你,無論如何你還是先要去啊,去了我再召你回來吧。鄧通到了丞相府,“免冠(取下帽子),徒跣(光著腳),頓首(磕頭)”,向申屠嘉請罪,申屠嘉不肯罷休,鄧通以頭搶地,碰出血來了,申屠嘉還是不鬆口,正好文帝派來救鄧通的人到了,不過並非我們通常想像的那樣,命令申屠嘉馬上無條件放人,而是先代皇帝道歉,然後傳達皇帝的話,“此吾弄臣,君釋之。”鄧通回到文帝身邊,哭著說:我今天差一點就沒命了。文帝對此也只能給予安慰,並警告他今後對丞相不得失禮。

  以帝王之尊,幾乎不能保自己寵幸的弄臣,於此可見丞相之地位和尊嚴。然而,君權是天生喜歡擴張的,縱觀歷史,相權得到皇室較好尊重,能夠發揮較好作用的,似乎只有漢代。漢代以下,相權逐步被侵削,這是一個總的趨勢。

  不過宰相的權力無論受到多少侵削,他畢竟還是百僚之長,因為傳統政治文化的制約,一個對社稷、宗廟還有點責任感的君王,就仍然會對宰相表示相當的優禮和尊崇,君王們囿於傳統政治文化的影響,似乎都未想到將相權連根撥掉的高招,否則,置“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這樣的聖賢名言於何地呢?

  想出這一高招的,是沒怎麼讀書,也基本沒有觀念束縛的朱元璋。朱元璋的廢相對中國傳統政治的走向影響至深,也正是這個緣故,錢穆認定,只有到了明朝肇建,傳統中國才真正進入皇帝專制獨裁的時代。

  來源:新快報 2011年10月31日08:35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