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大霧淹沒京城,誰來治理北京的空氣污染

http://www.CRNTT.com   2011-11-01 15:03:10  


 
鏈接:光明網:北京空氣質量好壞,到底誰說了算?

  2011年11月01日11:01光明網光明網評論員

  今天是11月1日。看上去,北京的天氣與昨天——10月份最後一天的天氣差不多。據說,整個10月份,北京空氣質量達到二級的天數只有19天。

  然而,現在,就是這個“二級”的標準也受到了挑戰。在2008年奧運會召開之前,美國駐北京大使館出於在使館工作的美國人健康的考慮,在新使館落成之時,在建築物上設立了空氣監測站。這個監測站的監測結果,每小時在“推特(twitter)”上被更新發布一次。由於有了這個監測結果,北京市環保局的檢測數據便屢受質疑。

  比如,昨天(10月31日),北京市環保局公布的空氣污染指數為132,美國大使館監測站發布的指數為307,其間相差值超過了一倍有餘。即使考慮到環保局與美國大使館所處地點不同,空氣環境不可能絕對相同,但是,環保局也還是沒有底氣“叫板”美國大使館的監測數據,說“空氣這邊獨好”。

  當然,也有專家曾指出,“我國的空氣監測站都是根據一系列科學標準建立且均勻分布的,即便一個區域內也要設立多個站點。美國使館所測數據不代表北京地區整體水平,甚至無法代表朝陽區一個區的空氣質量” 。這個道理聽起來不錯。不過,這也恰恰解釋了為什麼在北京市區設有空氣監測點周圍的馬路上,每日都有其他路段不常見的灑水車“辛勤”噴水的現象。

  實際上,北京的空氣質量怎麼樣,已經到了完全憑感知器官就可以判斷的程度。但是,有關方面對來自普通人感知器官的挑戰卻是不大在意的。前兩年,曾有北京市民和環保局“較勁”,每天拍攝一張天空的照片,以“核對”官方宣布的“藍天”天數的數據是否準確。對此,官方的回應是,“藍天”的標準,並不以肉眼所看見的“藍天”為准;肉眼所見可能不是藍天,但是,按“科學監測標準”卻恰是“藍天”。如此,何為“藍天”,就成了感知器官健全且無色盲的普通人不能置喙,而全由專家說了算的事情。

  中國普通人的肉眼不行,對於美國大使館監測儀器監測到的北京空氣數據,北京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則表示,空氣監測標準的改進“唯一的根據是我們中國、我們北京自己大氣污染防治不斷深入發展的需要,而不是看哪個大使館在幹什麼”。

  問題在於,環保局所謂“我們中國”和“我們北京自己”指的到底是誰呢?是環保局“自己”,還是北京的公眾。如果是環保局,那麼,公眾自然無緣置喙。但是,實際上,北京的公眾早就對環保局官方的監測標準及其數據提出了質疑,並且早就以各種方式表達了要求環保局改進監測標準的意見。甚至,在環保局無動於衷的情況下,民間已經有以PM2.5的標準自行監測北京空氣質量的活動。

  今年3月份,“兩會”期間,就曾有政協委員呼籲提高空氣監測標準,採用國際上並非只是發達國家所採用的標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兩會”召開的時候,恰離今年北京第一個重度污染的日子不遠。2月21日,北京空氣的污染程度甚至使美國駐北京大使館監測儀器“失靈”,因為空氣污染程度“已經超過了可監測的標準”。

  其實,北京公眾並沒有“看哪個大使館在幹什麼”,而是在看環保局在幹什麼。只是,如果把空氣質量不好、或是監測標準不高所導致的結果,都怪罪到“哪個大使館”,那麼,這無非是在幹不好事情的同時,又把公眾當成了“阿鬥”而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