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網絡倒逼改革成為官民互動新樣本

http://www.CRNTT.com   2011-11-20 08:22:19  


  中評社北京11月20日訊/此間人民網輿情分析師何小手日前撰文“網絡倒逼改革成為官民互動新樣本”說,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輿論日趨繁榮,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政府改革的重要力量。不僅網絡倒逼政府改革,政府在政策層面也附帶著逼迫的無奈。政府調控經濟,如通過限購、房產稅等措施試圖穩定房價,都不是常規手段,但它們既是在回應民間的倒逼,也是通過倒逼來緩解民間倒逼的壓力。詳細分析如下:

  在缺乏民意溝通渠道的情況下,民意的輸送就只能採取非常規的手段了,其中有一種方法便是逼。過去為尋求官民互動,也存在民逼官的現象,民眾若有冤情可能會進京上訪,或待官員造訪民間時攔轎喊冤。可以說,逼,是中國官民互動的傳統方式。現今這種方式經過技術的過濾,其悲情色彩有所減弱,但是作為一種行動快捷、效果明顯的溝通方式,它沒有被丟棄而是被重拾,甚至被廣泛采納。這很大程度上因為這種方式受到了技術的鼓舞,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輿論日趨繁榮,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政府改革的重要力量。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還在於,在網絡上,民逼官成本低廉,網民只要在貼子中回覆一個“頂”字,就在無形中給事件或相關責任人施加某種壓力。無數人在輿論廣場中發聲,網絡輿論不能等同於民意,但是從長遠來看,卻能塑造天下大勢,反映社會民眾的總體訴求,迫使政府改革。

  網絡在中國社會格局中被賦予天然的正義性。在貧富分化和局部權力跋扈現象的驅使下,在政治體制改革的呼聲中,體制內外有別,甚至彼此疏遠,互相隔膜。體制外的弱勢群體寄托了國民的關懷,獲得了輿論的支持,久而久之,類似的關懷與支持就濃縮為一種“弱者倫理”。出身與處境成為能否獲得輿論支持的重要因素,弱者的不幸在網絡上經常能獲得網民的聲援。這不僅是出於人天生的惻隱之心,還源自中國當下特殊社會環境的深刻影響,因為,與之相對的,官場中的裙帶關係,突發事件中的特權跋扈,以及潛規則的時隱時現,都成為輿論討伐的對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