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以色列與伊朗:從恩人盟友到對頭

http://www.CRNTT.com   2011-12-04 09:10:19  


 
兩國間的准同盟關係

  從以色列建國一直到伊朗巴列維王朝倒台的三十多年里,以色列與伊朗關係一直很親密,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准同盟關係,也有人將這一時期界定為兩國關係史上的戰略聯盟期。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以色列曾利用伊朗作為一個中轉站,把伊拉克的猶太人送往以色列。1950年3月伊朗在事實上承認了以色列國的地位,但兩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努力受到了伊朗國內保守的伊斯蘭宗教勢力什葉派勢力的強烈反對。

  伊朗作為中東的非阿拉伯伊斯蘭國家對以色列抱有一定程度的同情。在聯合國投票反對以色列進入聯合國,但同時也表示不願介入阿以衝突。

  1957年底,伊以重修舊好,兩國關係得到了較快發展。由於伊朗國內宗教勢力及激進阿拉伯國家的反對,當時巴列維國王只能將與以色列的關係維持在事實上承認的框架內,這也為伊朗和以色列關係確定了基本模式。

  上世紀50年代的以色列雖然在巴勒斯坦戰爭和蘇伊士運河戰爭中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這並沒有使以色列獲得真正的安全。1958年以色列提出了“外圍聯盟”的政治策略,希望與包括伊朗在內的中東地區非阿拉伯國家結成聯盟。

  巴列維國王著眼於地區安全格局,認識到伊朗的安全在以色列的“外圍聯盟”框架內能夠得到最好的維護。加之1963年巴列維開始推行的以“土地改革”為中心的“白色革命”導致了伊朗國內的不穩定。與此同時,伊朗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也不斷惡化。

  面對內憂外患,巴列維國王加快了大力發展與以色列關係的步伐。伊朗向以色列大量出口石油,以色列幫助伊朗發展農業並向伊朗出口武器裝備。可以說,共同的安全和經濟利益是這一時期以伊兩國關係繁榮發展的根本推動力。

  1973年第4次中東戰爭期間,阿拉伯國家運用石油武器使巴列維國王對阿拉伯國家的力量有了進一步認識。巴列維國王開始意識到,伊朗國家的長治久安和地區大國地位的實現,必須要獲得阿拉伯國家的承認。

  同時,全球國際關係在上世紀70年代整體趨向緩和,雖然以色列在巴列維國王的戰略思維中仍占據重要地位,但已經不像以前那麼緊迫。因此,伊朗在繼續加強與以色列傳統關係的同時,開始重視培養伊朗與阿拉伯國家的友誼。但當時兩國所面臨的地緣政治環境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從長遠角度看,兩國都不希望看到雙方離得太遠,因此在很多領域也有很多新的合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