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別把首都變“霧都”說成“自然現象”

http://www.CRNTT.com   2011-12-07 14:22:05  


 
鄧海建:北京需要來一場“抗霧救災”

  2011年12月07日08:46中國青年報 鄧海建 媒體人

  籠罩京城的大霧天氣再次加“碼”,東南部地區能見度甚至不足200米,達到濃霧級別,空氣質量也嚴重超標,個別地區甚至達到中度重污染。受部分地區大霧和空氣質量下降影響,口罩開始熱賣。12月4日,淘寶售出3萬多只口罩,比起前兩周,平均銷量增加了3倍,其中有2萬多只是被北京地區用戶買走。(《京華時報》12月6日)

  大霧鎖城,機場旅客滯留,高速公路封閉數十次,公交緊急備戰,采血量陷入穀底,兒科門診提升……這是被一場大霧改變的細節。霧霾天,污染日。甭管PM2.5還是PM10,甭管“外地霧”還是“本地霧”,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生活。對一個個標榜“人居”或“宜居”的城市來說,“罕見大霧”越來越“常見”,起碼不算一個好的兆頭。專家忙著在普及冷空氣的走勢,但有一個常識是確鑿的:冷空氣再壞,也無法在霧氣裡撒下惡毒的種子。

  霧大霧小,其實都不是問題,問題是霧氣中除了水分,還有些什麼物質。早在上月月初,複旦大學公布的課題報告就顯示,上海市區采集到的霧水大多顔色較深,存在致癌致畸物多環芳烴,而且其濃度值與國內外其他地區相比偏高。對此,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伏晴艶回應稱,上海霧水中的多環芳烴含量不及日常抽煙產生的同類含量,甚至低於炒菜產生的油煙中的同類含量。“霧氣之爭”已經不只是上海與北京等大城市需要直面的問題。

  眼下的症結其實有兩個:一是這越來越司空見慣的大霧裡,究竟裹挾著哪些物質?二是設若大霧有毒,職能部門應該為減少“霧污染”做些什麼?大霧此起彼伏,只見滿街“口罩姐”、“口罩哥”,網上的口罩又熱賣了——此般潦草的民間自救,果真是應對大霧的有效舉措和常態之舉?在“大霧真相”上,民意的質疑越發強烈:一位北京網友更是直接向官方申請PM2.5信息公開,但此舉最終也未能驅開信息“濃霧”。

  在這場面目模糊的大霧裡,公衆見識得最多的是“嚴重超標”、“中度重污染”等籠統界定,但這些判斷究竟對人體健康意味著什麼,也許還是個待解的“達.芬奇密碼”。接連的大霧,總讓人不禁聯想起半個世紀之前的“倫敦大霧事件”,那是人類歷史上由大氣污染造成的特大公害事件之一,“工業革命”的故鄉為之付出了巨大代價。但代價之後是清醒:1956年,英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治理大氣的法律——《淨化空氣條例》;去年的一項調查甚至顯示,倫敦的空氣質量已達到一個世紀來的最好水平。當我們面臨接連大霧的時候,盡管它尚未成為環境事件,但少數職能部門的敏感,似乎還不如小商小販對滯留司機與旅客的“商業關心”。

  遮天蔽日的大霧,不是老天爺不給城市好臉色。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王瑋研究員等對中國部分城市地區大氣PM2.5進行了10餘年的監測,結果發現北京、廣州等大城市PM2.5、PM2.0的質量濃度均超過了100微克/立方米,普遍超過了美國新標准的2~8倍。在大氣懸浮物中的細粒子成為公共常識的時候,一場場大霧卻始終“欲說還休”。

  一場大霧後,滿地“口罩哥”。結構調整期的社會,空氣質量一片形勢大好,似乎反倒不可思議——公衆並不是見不得污染,而是見不得對污染文過飾非的行徑,以及不思改進的潦草態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