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彭曉芸:讓“公共論辯”成為民主訓練

http://www.CRNTT.com   2011-12-07 10:54:23  


  中評社北京12月7日訊/“當公民已經自發、散發地在公共輿論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甚至任何一位不知名的網友都可能因為出色的表現而粉絲百萬的時候,將自己封閉在‘蜜罐’中的官員群體是時候回應微博廣場的時代籲求了。對於還沉浸在“宅男宅女”時代的部分中國官員來說,千萬別等到發現你成為互聯網輿論焦點的時候,才想到參與公共論辯,而應當更早地自己主動跳入輿論的大海,接受浪潮翻滾拍打,與公民一道,錘煉面向未來的民主品質。”此間環球時報昨天登載彭曉芸的文章《讓“公共論辯”成為民主訓練》:

  2011年對中國來說,可以稱之為真正的“微博元年”,微博雖然不是生於2011,但微博的火熱以及引發如此多的討論,則是2011年的事情。人們關於微博的評價,觀點各異,有認為微博能夠倒逼改革,有認為圍觀改變中國,有認為微博不是說理的地方,微博是情緒的放大器……大約博客時代也沒有這麼榮幸地被賦予如此多的政治使命和政治意味。

  微博是一般性的公民參與公共事務,而非專業發言,但微博的篇幅限制、交互效應卻體現了公共論辯的形態和適應性。篇幅的限制,有點類似辯論會的“限時發言”,而微博的要義在於它並非獨白,它必須有“粉絲”———即是論辯中的對手和聽眾。

  微博這一年的激蕩,逐漸淘洗出一種更為理性有效的話語方式和議程設置能力,那些依靠商業炒作或聳人言論出位的,漸漸沒了市場,滿嘴臟話、熱衷人身攻擊的,也漸失公信力,打假的方舟子在微博獲得最大的舞台,李開複也要學會“道歉”,而左右對立在微博的公開論辯之下,既有激進的對立更激進的一面,也有被對話思維消弭既定偏見的一面。

  不過,公民的公共論辯不是有了微博才有的。它出現得更早,只是沒有被足夠重視或推而廣之和制度化。 


【 第1頁 第2頁 】